日本所得分配型態

online
本文原發表於舊站,以程式匯入於此,尚待修整。

1 2

照片 1:東京遊民,2007年(Attribution );照片 2:東京LV,2006年。(Attribution kallisys

看到本文標題以及這兩張照片,有些台灣人會聯想到「日本M型社會」,有些人則會笑說「這是個陷阱」。

的確,這是個陷阱(恭喜識破陷阱的讀者)。這陷阱很容易製作:找兩張對比大到足以顯示貧富差距懸殊的照片,再加上標題的暗示,就足以引導不夠小心的讀者去逕下判斷。

不過,在幾年前,這樣的組合並不能導出「M型社會」一詞。這個大前研一的新「發明」被台灣的《商業周刊》進口組裝、再製造而推出後,再透過各媒體的強力傳銷,已成為許多人看待社會經濟現象的框框。拿著這個框框去套,框出所欲呈現的圖象,然後再「證明」這個框框確實存在:所謂的「成見」,並不難製造。一旦這個成見在社會生了根,只要稍微玩點小技巧,就可以在媒體上讓人到處看到其例證。

框框外的日本社會呢?

日本總務省統計局的資料顯示,在1978-2003年期間,該國勞動者的家庭可支配所得高低五組之分佈型態並未產生太大的改變。

以雷達形統計圖來觀察,直到1998年,這五組的平均可支配所得所構成的五角形大致維持一樣的形狀、對稱於原點地向外擴散。若說在這段期間之內,有值得日本人憂慮之變化的話,應該在於:從1993年與1998年的比較來看,只有最高的那一組之數值繼續增加,而其它四組則近乎原地踏步。

姑且不論這個現象,而用減法的方式來作比較:當各組所得以相似的比例放大,所得差距當然會越來越大;但是,以減法的方式來評估所得分配,這對理解一個結構成熟、且繼續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而言,其實沒太大用處,除了聳動人心以外。且以算式來表示,若某年最高、最低兩組的平均所得各為A、B,而在若干年後兩數值各乘以 R 倍變成 A’、B’,只要 R 大於 1,則必然產生:

A’ – B’ = RA – RB = R(A – B) > A – B

如果高、低兩組不按同比例變化,那麼兩個比例的差距則極可能反映了該國社會經濟的結構性變化:可能是邁向均富、均貧、或更大的貧富差距。

這張統計圖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代表2003年的那個五角形變小,不但小於1998年、也小於1993年。仔細察看原始數據,這項轉變從1998年以後就開始,而直到2003年,各組的可支配所得都持續降低。若僅從居於中、低各組的日本人己身的體驗感受出發,「M型社會」似乎顯得有說服力。但所得最高的那兩組人可能會嘟囔著說:M他個頭咧,我的收入減少的量比起其他人的,可大得多呢!這是瞎子摸象的必然。至少,統計結果告訴我們,全般實相應是:各組平均收入皆以相近似的比例縮水。

上文曾提到,「M型社會」是大前研一的「發明」。這是客氣話。Valerien 在其大作平成十四年,M型社會文中抓大前研一的包後提到:

這麼畫圖,社會沒有M型才奇怪。換言之,大前研一博士偷偷變動橫軸組距,調製出「所得分配呈現M型」的假象。如果這是在學術領域,這麼重要的一個命題/立論竟出自一張「調製過」的圖表,那大概只有「永不錄用」一種下場。

話也是講得婉轉客氣。作者可能亦念及,大前研一早年的養成背景是理工科,而非經濟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應用化學系畢業,東京工業大學核工碩士、麻省理工學院核工博士

關於「M型社會」的種種迷思,Valerien辛可(thinker)兩位早已深入淺出地為文破解了,本文只不過是續貂之作。我將兩位高手的幾篇大作列於文末的「延伸閱讀」,推薦給大家。另,拜Huang Lee的一篇既精準又簡潔的介紹所賜,我得以發現那幾篇好文,順此感謝Huang Lee先生。

by 慕容理深
update 3: 2007.12.19 00:28:08
歡迎轉載轉寄(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Technorati : 商業週刊, 媒體, 所得分配, , 經濟
Del.icio.us : 商業週刊, 媒體, 所得分配, 日本, 經濟

關於本文的 8 則留言

  1. 那個遊民穿的是新鞋ㄝ,那是不是台灣的記者去演的?

  2. 這個呀….要演的話,應該用個卡通圖的棉被,然後說宅男的下場就是這樣XD
    反正記者什麼都要M,下班不逛夜店就是宅男咩

  3. 長期以來,日本遊民本來就不少,也不是甚麼大新聞,沒人會被騙吧?
    有趣的是,那張”M版台灣二00五年家戶所得分配圖”還比較像兔頭龜身XD
    真奇怪,經濟問題老是失焦,該提的不提……….Orz
    慕容大:
    “也有可能是在睡夢中被偷偷換上去滴 XD”
    不小心,可能還有一碗腳尾飯送上去,他該感激台灣記者免費供應餐點嗎?@@”

  4. hc 桑:
    夜店逛多了,也可能千金散盡… -_- … 台灣的記者就算眼前的卡奴明明身上的名牌產品價格不婓,還是有本事繼續M下去 :P
    Dark 桑:
    1. 所以,偶不能去幹詐騙的勾當 XD
    2. 只要心中充滿了M,管他是B還是W,攏嘛看起來是M
    ∴ BMW=MMM=MM=M ^^
    3. 我一看到 Tiat 桑提到新鞋與台灣記者時,馬上就聯想到「腳尾飯」…看來,這個名詞的新意義可以收錄到辭典中了。
    nevercool 桑:
    感謝您的分享!很佩服您追根究底的精神 :)
    所以,我誤會了大前研一,真對他不好意思啊。
    不過,話說回來,那樣製圖真的很容易造成誤解;若我是大前,我是不會用那種圖的,而會用您所找到的平成16年版労働経済の分析那個PDF檔中的「第1-(2)-8図」或「第1-(2)-9図」。
    其中,第8圖的缺點是震撼力不夠。真正能讓人感受到M型的是第9圖,該圖還有一個好處:同時顯現了派遣人力等新型態的工作契約模式對所得分配所帶來的影響。
    從研究方法而言,有個問題還是必須被提出:1992年與2002年的調查所顯示出來的變化到底是揭示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抑或是某個過渡期?我認為現在恐怕仍不易下定論,因為變數實在很多。
    此外,以大前研一所引用的那張圖而言,如果代表收入的 x 軸級距被切得越密,理論上, 兩個數列線的差異處就越多;但同時,這種差異在現實中的歷時穩定性也跟著偏低。所以,我認為要看長期趨勢的話,比較保險的作法仍是別切得那麼細,或至少得回過頭來參考類似收入者五等分或十等分等常用的分析模型。

  5. 慕容理深さん
    很好的辯證資料
    請容我轉貼一下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