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good name is rather to be chosen than great riches, and loving favour rather than silver and gold.
Proverbs 22:1
A nickname is the heaviest stone that the devil can throw at a man.
William Hazlitt (1778–1830)
French Guiana
French Guiana(法文:Guyane française;漢譯:法屬蓋亞那) 位於南美洲,人們很容易將之與地處非洲的 French Guinea 相混淆。它目前是法國的一省,其正式名稱是 Guyane,沒有形容詞。「Guyane」也難免使人誤以為是南美國家Guyana。
英文的 Guyana 與 Guiana,再加上法文的 Guyane,蠻適合拿來整學生的。這些人文地理名詞均源於其所位處的高地之名稱。在哥倫布之後的西方各國語言中,此高地有約定俗成的單一稱呼,但其拼寫方式則隨著各語文慣例不同而產生歧異:

- 英文: Guiana Shield
- 法文:Plateau des Guyanes
- 西班牙文:Escudo de las Guyanas
- 荷蘭文:Hoogland van Guyana
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在此盡量採用英文的「Guiana」,除非有特殊需要。 在當今的政治地圖上,Guiana 高地上插著許多國家的國旗:Guyana、Suriname、France、Colombia、Venezuela 與 Brazil。後三國的領土各有相當大的部分不在此高地上;相反地,Guyana、Suriname、French Guiana 的領域絕大部分都位於此區塊。事實上,這三塊領土以前都曾以該高地名稱而命名:
- Guyana 的前身是 British Guiana ,是英屬殖民地(1831-1966)。
- Suriname 以前是 Nederlands Guiana ,乃荷屬殖民地(1667-1975,但在1796-1816年間為英國所佔領)。
- French Guiana 則是法屬殖民地 (1663-1946) 。
在二次大戰前已萌芽的殖民地獨立運動在戰後風起雲湧,受兩次大戰摧殘而功力大損的殖民帝國主子們則被逼得一步步退後。British Guiana 在1950年代獲准走向自治,後於 1966年宣告獨立,成立Co-operative Republic of Guyana。既然獨立,國名當然不容有「British」,甚至連「i」都被改成「y」(可能是為了符合南美諸國的西班牙文拼寫方式)。倒是獨立後的 Guyana 仍是「大英國協」的一員,而且是該組織在南美洲唯一的會員國。 這樣的安排多少讓失土的英國保留點面子,「唉」得小聲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所習稱的「大英國協」翻譯自「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但該組織為了因應二次大戰後的局勢潮流,早已於1946年在名稱上「去 British 化 」 改掛「Commonwealth of Nations」的招牌。「Commonwealth 」沒了「British」,好讓一些自立門戶的舊殖民地較自在地留在這個老牌俱樂部:英國人的務實作風果然不是蓋的。
Nederlands Guiana 在戰後採境內主要河川名而改稱 Suriname(1948),也就是我們地理課本上的「蘇利南」。該地的本土政黨如 Nationale Partij Suriname 與Progressieve Suriname Volkspartij,其名稱多採用「Suriname」之名。正式獨立(1975)後,此名也就順理成章地進入正式國號 Republiek Suriname (Republic of Suriname) 之中。Nederlands 也好,Dutch 也罷,怎麼說都不可能在國名出現。「Nederlands Guiana」與「British Guina」一樣,都隨著殖民統治的結束而成了歷史名詞。
至於 French Guiana ,它並未搭上殖民地獨立的歷史列車。戰後,法國中央政府決定將這個殖民地的位階提升,改制為省(département),並修改殖民地式 的「French X」(X français(e))名稱,只留下 Guyane(Guiana ) 。這有什麼差別?差別可大著呢!
試想,若無差別,為何沒有「French Paris」、「French Provence」或「French Alsace」之類的地名?家中的書桌不用寫上自己的大名,搭飛機的托運行李則得加上標記以資識別:歸屬與否的問題越大,就越需要插旗。狗會在自己的窩灑尿,還是在路邊的電線桿?

建省的動作並不能解釋 French Guiana 何以沒獨立。故事至少得拉回十九世紀中葉講起。
在那之前,French Guiana 與其鄰居一樣,經濟主要依靠剝削奴隸勞力來經營農林資源(奴隸佔當地人口的19分之13)。法國於1848年立法廢止奴隸制度。雖說符合正義,這個遲來的人道之舉卻對French Guiana 的社會經濟帶來嚴重衝擊:解放奴隸使主要勞力資源銳減,而造成生產大幅衰退。為了彌補勞動力缺口,法國在1852年決定將本土的一些囚犯發配至此地強制勞動。直到二十世紀中葉,法國共遣送了九萬名犯人至彼處。由於生活條件惡劣,其中有相當大的比例病死當地。
在這個殖民地改制為省的同一年,法國正式著手廢除這項惡法(1946),但到了1953年才執行完畢。此舉再度對當地的人口總數與結構造成重大改變(1954年時的人口只剩不到28000人),百年前勞動力驟減的故事再度上演。貧窮使當地社會在經濟上深度依賴法國。而勞動力奇缺使 French Guiana 長期從世界各地(甚至包括台灣)引入人手。而這並不利於凝結出一致對外的認同情感。由此或可理解,為什麼 French Guiana 雖不乏獨立運動,但未真正走上獨立之途。
難擋反殖民浪潮的法蘭西帝國在1960年代失去其大部分的殖民地,French Guiana 是少數的例外之一,也是法國在美洲大陸上的僅存的領土。純從財政的角度來看,繼續保有French Guiana 似乎不划算。為了虛榮?那倒不見得。戴高樂在1964年時決定在該處建造法國的太空火箭發射場,這個基地後來也成為歐洲太空總署(ESA)的主要發射中心。如此一來,French Guiana 對法國本土而言,就不再只是個原物料供應地而已,而成了國家戰略佈局要地。
雖然其正式名稱已無形容詞,但 French Guiana 之名仍通行於世。這樣的註記固然有助於在語言文字上減少與 「Guyana」相混淆,但是,深一層看,形容詞的繼續存在多少也映照出一個問題:在權力關係本質上,今天的「Guyane」到底與昔日的「French Guiana」有多少差別?雖然在法制上,Guyane 與法國本土各省平起平坐,在國會中也有其席次,但是,從解放奴隸到流放囚犯,乃至於後來的法、歐太空中心,有哪項曾徵詢過在地人的意見?「French Guiana」者,「Guiana of France」也。這個「of」往好處看是「歐護」,有歐洲保護;往壞處看是「歐呼」,呼之來、揮之即去的「呼」。簡單地講,主從關係之表徵也。
French Guinea
類似的名稱出現在西非的三個殖民地:
- French Guinea (1891 – 1958) ,獨立後名為 Guinea(幾內亞)
- Spanish Guinea (1926 – 1968),獨立後名為 Equatorial Guinea(赤道幾內亞)
- Portuguese Guinea (1474 – 1974),獨立後名為 Guinea-Bissau (幾內亞比索)
「Guinea」的原意為「黑人國」。這些殖民地獨立後,均保留之,而且有志一同地去掉前殖民者的形容詞。由於「Guinea 」之名已在1958年時被 Republic of Guinea 註冊了,所以1968年才脫離Spanish Guinea而成立的新國家領袖們腦筋轉個彎:既然自己位處赤道帶,乾脆加上「Equatorial 」以利識別。
更晚才獨立的Guinea-Bissau 是 Republic of Guinea 的鄰國,他們避免鬧雙胞的方式是把首都名稱以連字號鍊加在「Guinea」後面。他們的建國者絕對沒笨到要稱自己是「 Guinean Bissau 」,否則,那無異於說,自己是那個講法語的 Republic of Guinea 之一部份。
同理,Republic of Guinea 雖以法語為官方語言,但沒蠢到要繼續稱自己是「French Guinea」。這些非洲建國者未必都有閃亮學歷,但大多至少受過中等教育,他們很清楚:「French food」與「French Guinea」雖都有「French」,但是此「French」非彼「French」(很多亞洲人卻念到大學以上、甚至拿了美國博士都還未必願意弄懂這層淺顯道理)。 或許有人會問,那麼加拿大的 British Columbia 呢?為什麼人家還保留「British」?嘿嘿,只要看看 加拿大的「國家元首」是誰,即可知曉。
French Polynesia
最後一個例子是太平洋上的French Polynesia。1957年,法國將原來的「Établissements Français de l’Océanie」(French Settlements in Oceania) 改稱為 Polynésie Française (French Polynesia) ,沿用至今。

直到1946年以前,當地居民並無法國國籍。雖說在那一年,法國將這殖民地改制為「overseas territory」(海外領土),並在近半個世紀以來,陸續給予當地更多的自治權力。但是,法國在該地區的一百多次核子試爆 (最近的一次在1996年) 顯示,殖民主義籠罩著這個散佈著核爆輻射污染的法屬(French)地區。難怪瑞典人類學家Bengt Emmerik Danielsson 會稱之為「French Nuclear Colonialism」(法國核子殖民主義)。
總而言之, 這種「French X」、「Spanish X」之類的地理名詞的組構通常跟 殖民宰制 脫離不了關係 。
「Chinese Taipei」
毋庸諱言,不少台灣人瞧不起亞、非、拉美那些舊殖民地的人。這種傲慢除了源於固有的漢人沙文心態以外,更揉雜著種族主義與輕鄙貧窮的偏見與成見。當這些國家的有識者看到台灣竟對「 Chinese Taipei」這種殖民地式名稱甘之若貽時,他們難免會以受壓迫的過來人立場,對台灣人投以輕蔑或憐憫的眼光吧?!
- Bigburger,馬終統該聽聽蘇起的勸
- Danielsson, Marie-Thérèse and Bengt, French Nuclear Colonialism in the Pacific
- FormosaOrzNews, 明知將喪權,偏去自取辱
- Luxner, Larry, French Guiana: Separatists clamor for independence
- Richard, 馬上就降格
- Sonicbomb.com, French Archive (videos)
- Spieler, 不想被叫「CN台北」,還叫人「新疆」?
- Turton, Michael, The View from Taiwan: Name Blame
- Turton, Michael, Sovereignty and Freezes
- yehsunnel, 被稱中華台北何以爽成那樣子?
- 紅5雜想, 馬上變中國
- 高志仁, 拒絕「中華台北」進奧運
- 高志仁, 既不中華、也不台北的「中華台北」
- 傲笑年糕, 瞎掰的「體育歸體育 政治歸政治」
- 郭慶海, 一個中國人看中華台北
- 胡文輝, 中華台北在鳥巢?
- 鄭麗真, 中華台北 自欺欺人的譯名
- 曾韋禎, 中華台北有什麼好爽的?
- 慕容理深, 鴕鳥的彈性務實
- 慕容理深, 聯合國點名簿上的異動(下)
為了擱置爭議,不如就改叫 Cynical Taipei 吧 :p
Chinese Tofu也行。
Pig 桑:
是啊,被欺負久了,不 cynical 也難。另一層意義:台北市政讓市民不得不cynical。^^
beckett 桑:
亦可也,既然老被中國吃豆腐。
版主在我訂閱的部落格陣中,寫的文章在品質上屬一屬二
但為何在funp人氣不高?
我認為汝要用中國國民黨式e寫法, 也就是講ka讀者當做囝仔
用簡單好bat(易懂)甚至誇大的標題, 配合「曲下」的內文才會當「和眾」
頂文中有足濟所在無附漢譯, 像講”Guyana”、”overseas territory”、”Fench food(版大減扑一個r)”、”French Settlements in Oceania”、”British Columbia”、”Chinese Taipei”
這篇這好个文章, 全國想beh看, ko看有e咁會超過200人?
我看到”馬先生”的中華台北是善意
第一個想到就是”劉阿斗”的”樂不思蜀”
很精闢的好文,身在國外的我也是以居留證上國籍欄寫的中國台北為恥。
回應Liau大的留言:
>>我認為汝要用中國國民黨式e寫法, 也就是講ka讀者當做囝仔
這點,我不太贊同。台灣人要放眼世界,採用原文,或原文、中文譯文併列是極有遠見的作法。讀者觀看部落格,本應有學習新知的心態,況且此地的訪客,應多少擁有閱讀英文的能力,這種單純以法文表示的地名,大概也不會構成閱讀障礙。funp人氣高低與否,我想不足以界定一篇文章的影響力,更何況,依「市場區隔」的觀點,某些台派網站使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與本站分進合擊,亦無不可。是吧?Liau兄。
liau 桑 & Johnny 桑:
感謝兩位的肯定與寶貴意見。
先看到liau 桑的留言時,我的第一反應與Johnny 桑的看法差不多。不過,我也贊同liau 桑所言,在數量上擴散影響力還是有其重要性。若要在短期內發生功效,我的寫文方式的確不夠經濟。
理想的作法應該是能在某種程度上兼顧,但在時間力氣不夠時只好有所取捨。取捨與定位互為因果,而誠如 Johnny 桑所指出的,眾多台派部落客各自的定位與取捨形成一種分工。走淺顯易懂路線並不見得是易事。在這方面,許多部落客作得比我好,而且我發現,這樣的人持續增加中。有鑑於此,我也就樂於集中力氣在我較擅長的部分。當然,在操作上,還是可以略作調整,例如 liau 桑所指出的附加譯名,就是可作而我卻因趕時間而略過的。
關於「採用原文」,我的看法與Johnny 桑差不多。多年來,我總認為至少該把26個羅馬字母當作一種模組,放進我們的語文中。這是豐富台灣文化的途徑之一。其實,我們早已這樣作,例如,大家都說MSN,沒人會去管它該如何譯。只是,基於許多理由,台灣社會主流仍偏好盡量譯成方塊字。我看到在學術界,即使過鹹水喝過洋墨水的人也還常常浪費時間在統合或挑選那些永遠有待統合或挑選的外來專有名詞漢譯。那種作法對作者與讀者都構成不必要負擔。
rw 桑:
人家阿斗是真的long stay 說 XD
Jon 桑:
謝謝。
居留證國籍欄之類的問題通常需要當地台僑與駐外單位雙管齊下地遊說、施壓。
被所在國註記為「中國」人甚至會引起一些不該有的麻煩。但願您不會遇到。
如果自己的名字被冠上別人的姓,丁丁呆完人一定會暴跳,無論如何花費多少代價和時間也會改過來。但是自己的國家,被冠上別人的姓,全無感覺,現在台灣郵政又改回中華郵政,花了多少錢,也不在乎,然後任憑車輪黨把責任往阿扁身上推。
菲律賓的公營郵政公司是西班牙郵政?越南最大鋼鐵廠叫做法蘭西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以色列每個市鎮最大條的馬路是希特勒路?………..全世界大概只有台灣會讓類似的狀態繼續存在,而且全部都有!
對於「廖添丁」兄的想法,私是心有戚戚,或許我不夠「一高二低」,心中總覺得推文數高的文與內文品質在統計上並沒有顯著相關性(不夠白話,自打),講白的,「一圖勝千文」,那些相簿美女十分鐘勝過博士十年功的慘事,在部落格圈已是共識,咱們建國還得靠綠色正妹不就是硬道理(誤)。
寫作的親近度與深度的取捨,幕容大大已經做得很好,個人覺得沒有調整必要,反而我對目前台派部落客只有打馬論述,卻沒有建國論述這件事感到憂心,時代在變,國際情勢也要跟著變,台灣在推翻獨裁黨統治後並不討論「文化獨立」、「經濟獨立」和「政治獨立」三個問題的優先性,妄想車輪牌下台,建國馬上來,現在看來是過度浪漫的想法,我認識的台派人物多得是文化統一,經濟統一,唯心性的主張政治獨立,這樣是行不通的(經濟統獨並非以「對中問題」做量表,那是想錯了方向,拿韓國來對照就很明顯了)。贅語繁多,還望見諒。
以上。
絕妙好文!!
ESIR 桑:
您所描述的病態正是身為台灣人的深層悲哀。一種把個人與家庭的尊嚴利益看得很重,同時又把社會國家視為可有可無之觀念依然左右著眾多台灣人的心靈。這種人「上」焉者身擁綠卡楓葉卡以備大難臨頭時插翅遠飛,「下」焉者自家今日溫飽至上還笑說醒者之憂是激情酩醉。所謂台灣的「公民社會」還是有相當大的一部份在本質上接近市集及其野台戲坪。
James 桑:
感謝。說真的,我個人還有許多尚待努力的地方啊。
您真是太客氣了,所謂「贅語」乃建構中(或急救中)的共和國之重點中的重點。過去的八年之中,黨國遺老遺少與統派孤臣孽子們急於「復國」、「滅匈奴」,而同時相對地,台灣主權派則以「捍衛本土政權」為首要戰略目標,兩方的鬥爭戰線從政壇一路延伸到網路,甚至到了無所不在的地步。這場大致上沒多少硝煙(此就物理定義而言)的內戰還會繼續下去,目前只是攻守易位而已。
在這個戰爭進行式之中,台派人士常常忽視(不少人其實是單純地看不見)不論在戰略上,或在建國工程上有太多太多與政治不直接相關、卻畢竟會深刻地影響到政治的打底功課與工作。相對地,中國派&黨國拜其半世紀統治所賜,幾乎不用花太多力氣,只要繼續run他們的意識型態機器,就能游刃有餘地保有其優勢。民進黨執政八年未能充分改造、利用行政機器扭轉台派在這方面的劣勢,這是後來連「維繫本土政權」都不可得的原因之一。
回顧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民進黨及整個台派曾在1980年代急速蛻變的文化的草莽與細緻中汲取養分,同時也為之注入活力。到了1990年代,文化的變遷進入沈澱整理兼倒退分裂的局面,而民進黨則越來越專注於權力的取得與維繫。台灣政治社會進步雖然繼續,但只是隨著前一時期的慣性作用在走。放在這樣的觀察尺度中,2000年代只是1990年代的延續。這是一個瓶頸,我們的瓶頸。
網路提供台派一個超越其在傳統場域(教育、大眾傳播…)之固有劣勢的平台與機會。除了短兵相接式的戰鬥,這也是打底工作的沃壤。就我的觀察,投注於基礎工作的力量逐漸增加中,包括您在內。這是條應該走、值得走的漫長道路。共勉。
今日的綠色正妹乃明日的建國之母。我向她們致敬。 :)
死水微瀾 桑:
謝謝。
俗話說「一枝草一點露」。我相信我這一滴水對阻路之石加減有那麼點穿透作用。
我以為你這篇法屬圭亞那是要介紹史提夫麥昆演過的一部電影惡魔島。
Popillon就是以這個島為想像寫出的小說再改編為電影。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0511/
逸峰 桑:
噫~~我漏提了這有趣的部分。感謝補充。
那本原著Papillon的作者Henri Charrière (1906-1973) 本身是從那個聲名狼籍的惡魔島「畢業」的。該書以自傳體出現,成為暢銷書,後來其故事真實性受質疑,例如有些情節可能是作者挪移他人經歷至自己身上等等。
另外,流放到那個地方關過的名人包括法國史上頭號冤錯假案受害人Alfred Dreyfus。被控叛國的這位猶太裔上尉會被流放該地,其來有自:十九世紀中葉起,法國政府常把政治犯丟到南美,例如無政府主義者 Marius Jacob(據聞他是小說人物亞森‧羅蘋的原型之一)。我記得巴黎公社被屠殺清算之後,也有公社份子,包括女性在內,被判囚該處。
萬一中國將來把台灣拿到手中,也許會在寶島上蓋勞改營吧…(到時候,我們八成會從網友變成獄友) -_-
中國才不會把我們關在台灣本島。
發放到新疆反倒有可能。
逸峰 桑:
有道理!
到時候台灣人發配到中國核爆場旁邊,台灣則留著關西藏人、維吾爾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