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What’s your name?
我國環保署的英文譯名是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其中「環保」原本就是譯自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所以只是還原。世界上有許多類似的機關組織使用這個詞,例如美國、巴基斯坦都有個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聯合國的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在名稱上則不用「保護」,一如現在全球環保人士所矚目的哥本哈根所在的丹麥之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Miljøministeriet)。
以「部」這種政府一級單位來掌管相關事務的國家不只丹麥一個。法國有個名號落落長的Ministry of Ecology, Ener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ea(Ministère de l’Écologie, de l’Energie, du Développement durable et de la Mer),將生態、能源、永續發展、海洋相關事務集中在一個部長手上。此架構與名稱是相當晚近的產物。打從法國開始將環境事務納入政府職權範圍(1971)以來,這已是第N次調整了。「Environnement」是他們最早被使用的字,但在本世紀被「écologie」所取代。這變化意謂著什麼?
以下擇要介紹該國政府組織相關業務或機關的名稱與組合之變遷(純涉及政府架構與人事調整的部分太繁瑣,基本上僅列出官銜或機構原文,不另多作譯釋):
1971,自然與環境之保護(Ministre délégué chargé de la Protection de la nature et de l’Environnement);
1974,環境,附屬於「生活品質部」(Secrétaire d’État auprès du ministre de la Qualité de la vie, chargé de l’Environnemen);
1978,環境與生活條件部(Ministère de l’Environnement et du Cadre de vie),亦即:環境+營建;
1981,環境部(Ministère de l’Environnement ),左派執政,新人新政;
1986,環境,附屬於「公共設施、住宅、國土管理、交通部」(Ministre délégué auprès du ministre de l’Équipement, du Logement, de l’Aménagement du territoire et des Transports, chargé de l’Environnement),第一次左右共治,倒退擼;
1988,環境,直屬於總理府(Secrétaire d’État auprès du Premier ministre, chargé de l’Environnement),左派重新全面掌權;
1989,環境以及重大技術性與自然性災害之預防(Secrétaire d’État auprès du Premier ministre, chargé de l’Environnement et de la Prévention des risques technologiques et naturels majeurs),這當然是因為車諾比核災;
1991,環境部(Ministère de l’Environnement ),此後的第二次左右共治時期(1993-1997),右派政府並未改變之;
1997,國土管理與環境部(Ministre de l’Aménagement du territoire et de l’Environnement),第三次左右共治,亦與多次水災有關;
2002,生態與永續發展部(Ministre de l’Écologie et du Développement durable),右派全面掌權;
2007,生態、能源、永續發展與海洋部(Ministère de l’Écologie, de l’Energie, du Développement durable et de la Mer),總統換人後,相關部會名稱改了數次後的決(暫?)定版。
從這將近四十年的變化,可歸納出三項先後出現、相互重疊的大趨勢:
- 「環境」作為生活品質的一環:
- 「環境」在政府體制內同內政、外交、國防、教育平起平坐;
- 「環境/生態」成為一國生存發展之重大關鍵。
The thing the ecologically illiterate don’t realize about an ecosystem is that it’s a system. A system! A system maintains a certain fluid stability that can be destroyed by a misstep in just one niche.
Frank Herbert
在最後這階段,「生態」(écologie)取代了「環境」(environnement)。法文此字與英文environment 均源自於environ:附近、周遭、在四面(en-)圍繞(viron)的。這個詞預設了:
- A: 被圍繞者;
- B: 圍繞著A。
除了空間上的關係外,A 與 B可以毫不相干,A亦可以破壞或保護B。
原意為「生態學」的ecology(或法文的écologie)則提示另一套觀念:上述的A與B在整個生態體系相互作用,B是A的生存條件;當A改變B,A就改變了自己的生存基礎,最嚴重的結果乃A的滅亡。這是從客觀角度理解;相反地,前一個觀念基本上以人的主觀位置為出發點在看待這個世界。
在人類已經太習於自視為地球主宰者的今天,「環境保護」在語意上暗示著人與環境的二元分立,暗示著「環境保護」是像施捨乞丐般的一種可做可不做的「善行」,於是,預先為「環境保護」設下重重心理阻礙。
衡諸目前人類的科技水準與經濟規模,講「環境保護」恐怕既言之過早又為時已晚。言之過早,因為其科技能力仍不足以應付其生活方式帶來的生態反撲;為時已晚,因為泥菩薩已經在惡水之中。講生態中的「物種自保」較符合實情,亦具有較強的宣傳說服的效果。
在思想觀念上,人類若不放下自己的傲慢僭越、不認清自己與地球生態系的關係、不想從結構面改造當今的主流生活方式,人們為「環保」所做的努力可能終究不過是杯水車薪,追不上全人類夙夜匪懈又匪類地加速推動的生態變化。
參考資料:
- Ministère de l’Écologie, de l’Énergie, du Développement durable et de la Mer (France), Historique des missions et attributions du ministère.
- Wikipedia, Liste des ministres français de l’Écologie, de l’Énergie, du Développement durable et de la Mer.
by 慕容理深
update : 2009.12.12 01:55
Image: "Siz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dinosaurs which lived in North America",
Conty @ Wikimedia Commons
慕容大,
說得好,環境保護,大言夸夸,既是言之過早,又悔之已晚。
不過,台灣的小與亞熱帶的地理其實也能成其地利。
如果大家不要一心向錢看,放棄國民黨一直以來的「剝奪」治理哲學,轉而追求人與土地的共生共榮,台灣要改觀其實不難。
靠天吃飯,台灣的能源工業其實大有可為,而能源工業正是二十一世紀的power所在。
謝謝!千萬不要封筆。
轉貼:
福爾摩沙(台灣)物種名錄出爐 5萬多種占全球2.5%
http://www.epochtimes.com/b5/9/7/16/n2592175.htm
林務局說明,其與國科會生物處分別自2002及2005年起補助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建置台灣物種名錄計畫」,歷經多年努力,集合全台160餘位各生物類群頂尖分類學者的智慧及心血,終於完成了台灣第一本官方物種名錄,共登錄了5萬多種生物。
林務局計算,把已鑑定出種名的5萬164種物種,除以台灣土地面積3萬6,00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約有1.4個物種,遠高於紐西蘭剛出版的國家物種名錄書中5萬3,522物種,除以26萬8,200平方公里,得出0.2個物種。
再以台灣陸域土地僅占全球萬分之2.5,物種數量卻達全球2.5%進行評比,是所有國家平均值的100倍;台灣海域海洋生物的物種數更是所有國家平均值的400倍,種數達全球總數的1/10;深深值得國人珍惜。
林務局補充,全球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量級人物美國密蘇里植物園園長芮文(Peter Raven)今年4月4日應邀來台演講時,曾估計台灣至少應該有20到25萬種生物;換言之,台灣仍有3/5到4/5物種待分類學家探勘及發現。
跳躍前進 桑,
感謝您的鼓勵。我不會封筆,只是沒辦法規律地寫文。
在地理條件,台灣的確有許多尚待我們善加利用的天然條件。誠如您所言,能源是個重點,例如太陽能、地熱、風力、甚至潮汐。在可見的全球油源枯竭到來之前,台灣應該未雨綢繆地著力於綠色能源的技術與佈建。
另一個往往被遺忘、甚至蔑視的領域:農業,我們「起家」之處。在全球人口持續增加、氣候加速變化的未來,糧食匱乏將成為一大經濟問題(所以也是商機)。不論農業或其它產業,吾人都不當再繼續保持過往那種竭澤而漁的「剝奪」式意識型態與生活方式,或用比較正面的說法:改採比較smart的方式來經營。我們現在還在一場綠色革命的伊始。這革命的成敗將決定某些國家、甚至全人類的命運。
ESIR 桑,
如果台灣未經長期破壞污染,現存物種也許還更多…
若再繼續像現在這樣匪類下去,人類能否看到下一個千禧年?不知道。嗯…我對蟑螂這個物種的存活率比較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