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契爾夫人的帳單

online
Margret Thatcher at Andrews Air Force Base, Md. (Jun. 11, 2004). US Navy photo by Journalist 1st Class M. J. Darby [Public domain].

英國最近的一批解密資料所揭露的大小事讓世人對前首相柴契爾夫人有更具體而微的認識。有些事更鞏固其「鐵娘子」形象,例如日本政府原來打算以二十位空手道女高手來保護她訪日期間的安全,但被她拒絕(她該不會也練過吧?)。最令各國媒體所津津樂道的首推於她對於威士忌的喜好。她在第一次到法國進行正式訪問期間曾花了65.1法郎在免稅店購買菸酒。買紅酒?不,她購買的是Teacher’s牌威士忌、琴酒與 Benson & Hedges 牌香菸。(AFP, ‘Secret files show no-nonsense, whisky-loving Thatcher’, 2009.12.29)連到異邦都愛用國貨,而且不藉此作秀,真是令人敬佩。

那一筆消費並非由柴契爾掏腰包付帳,而是由英國大使館代付。英國首相身上沒有法郎,這是很正常的事(觀眾竊語:還是我們台灣比較「國際化」,有些政治人物還身懷綠卡或美國護照)。

後來,使館人員要求她還錢,數月後才收款結清了這一筆帳。

當時擔任法國總統的季斯卡看到這一則消息後也許會偷笑。在他七年總統任期內,從來沒人查過法國總統府的帳。沒被查過帳的總統不只他一人,也不只在他之前的龐畢度與之後的密特朗:事實上,史上第一份法國總統府帳目的審計報告到去年才問世。審計法庭首席在公佈報告時指出,自法國大革命以來,兩百多年之中,該國國家元首的帳從未被監督查核。他若不說,大家還真的不知道;他們若不查,現任總統與第一夫人就不會在去年被追討由國庫前前後後為他們的私人開銷所支付的14123歐元(約合台幣65萬元)。

法國總統府被查出的財務問題不只有公款私用,還有別的,包括採購程序上的缺失,例如在飲食、辦公家具的購買上「太少有廠商的競爭」,甚至有御廚連續四十年向同一商家買肉的紀錄。(La cour des Comptes au rapport et Sarkozy prié de rembourser, Libération, 2009.7.16)

除了驚呼離譜之外,法國社會輿論與政界大致上無更進一步的反應(向來以攻擊主流政黨腐敗為號召的極右勢力除外),沒有人因此要總統下台,也沒有人主張回溯調查仍然在世的季斯卡與席哈克。法國人挺貪腐?當然不是。整體來看,他們的想法不外乎是:過去的屬於系統性缺失,既然體制化的監督已開始運作,今後就由權責機關讓一切上軌道再說。巴黎街頭如往年一樣,三不五時有人遊行示威,但就是沒看到因總統府帳目問題而出現什麼紅衫軍、藍衫軍、白衫軍。

從政治競爭(要說鬥爭也可)的角度來看,各政黨有意於競選總統者其實有藉題發揮的空間,但各陣營並沒這麼做。顯然,法國政治菁英還是恪遵憲法的元首刑事豁免權條款之立法意旨。由於此豁免權,席哈克在十二年總統任期內從未因他早先擔任首都市長時所涉之弊案而被約談或調查。該追的還是遲早會追,於2007年卸任的席哈克在去年因在巴黎市長涉及濫用公家資源的「假頭路」案被正式列為偵查對象。這是第五共和實施以來的頭一遭,所以不算小事。但這也不算大事,至少媒體沒賞給多少篇幅。

回到倫敦來談柴契爾夫人的帳單。這個故事之所以能在今天被述說,有一個至要的關鍵:英國大使館有官員堅持首相需自行負擔私人消費的兩瓶酒與十包煙。在真正的人身與言論自由保障下,有不會因畏懼或存心討好官大權重者而積極或消極配合違法的常任文官所在之處,系統性的貪瀆是很難成立的一種事。反之,若管帳與查帳的人可以當著法官、當著納稅人的面前掩護貪取公款者,之後還可以因為主子的報恩而晉官升爵,社會所受的損害必不會僅限於在該案裡被侵佔的公款。而若社會大眾分不清楚真貪與假貪、大貪與小貪、明貪與暗貪、一時貪與一路貪、一人貪與一黨貪,則集體上當吃虧不但難免一再重演,而且活該。

關於本文的 11 則留言

  1. 這篇寫得真好,老實講,我本來也要寫一篇類似的(比較台法關於「反貪腐」),但還好沒寫,因為寫出來也不會比這一篇好。

  2. 據我一位居法的朋友說,法國人不查總統的帳是不想國家丟臉,希哈克好像被傳有大貪污行徑、在日本的海外祕密帳戶.但法國人並不怎麼想去查他.

  3. Joe 桑,
    如果您先寫了,我的留言回應也會是一樣說 :)
    無諍 桑,
    「不想國家丟臉」之說應該不成立。真正的原因應該在歷史裡面找。對於法國大革命之前的情況,我不太清楚,只知道國王身邊有個財政大臣之類的官員負責控制收支。從大革命開始到第五共和建立之前,國家元首或者是皇帝如拿破崙,或者是復辟的國王,或者是內閣體制下不具實權的總統。他們的錢與帳沒人敢過問或無足輕重到大家都懶得理。倉促建立的第五共和的元首定位圍繞著強人戴高樂量身訂作,自始就留下些漏洞,例如沒預想到會有「左右共處」的局面。第五共和的總統雖是民主程序產生,但在權力的與象徵的層面上有些地方擬似昔日的國王。若把1958年的版本拿出來逐條看,我們不難發現:制衡總統的機制十分薄弱。若我記憶無誤,其中並沒規定罷免總統的條件與程序。擺在這樣的憲政史脈絡來看,不難理解何以他們總統的帳會長期不受控制監督。台灣的「總統」在兩蔣時代無異於君王;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則是個「去君主化」的過程。在這點上,我們的體制演變同法國有類似處,雖然時程上不一樣。
    席哈克被懷疑涉及的弊案不只一兩件,也不是最近的事情,而且在他任內就已被議論過。席哈克是否在日本相和銀行開立戶頭一事像個連續劇,在他第一屆任期就開始了。目前沒有攤在陽光下的文件可以證明確有其事,但很難講會不會有還有續集。現在他的首要麻煩還是巴黎市政弊案。根據民調,法國確有不少人不贊成查他(好像有二、三十趴),所持理由之一是他太老了(!)。這多少跟他現在在民間評價頗高有關,而此評價有一部份基於多數人對其繼任者的不滿。但主張該查就查的人還是佔多數;也有人抱怨拖這麼久才開始查實在不好(按:席哈克於1995年卸任巴黎市長)。但一提到總統豁免權,抱怨者最後也只能徒呼負負。另一個變數是司法程序的節奏,放假日數全球居冠的法國不乏司法案件龜速進行的例子。就算席哈克被起訴,三審宣判也有得等。所以,媒體也懶得就此多作文章。基本上,他們法國人相信司法機制的品質與運轉「速度」。

  4. 一些人標榜著「司法人權」,就僅是口號而已。
    他們以這句話來作為停損點的冠冕堂皇藉口。
    他們看著書的封面講書評。
    被不公不義偵審的扁家都可以被停損,還有誰不會被停損?
    他們還以為只要夜以繼日打馬或辦活動,就可以建立「公平正義」的國家?
    這些人確實是十分虛偽與矯情。
    也難怪社會大眾分不清楚真貪與假貪、大貪與小貪、明貪與暗貪、一時貪與一路貪、一人貪與一黨貪,則集體上當吃虧不但難免一再重演,而且活該。
    因為他們也只知道「貪」的封面,真假大小明暗一時一路一人一黨合法不合法公不公平….,對他們來說太難了。

  5. ESIR 桑,
    由於台灣的教育方式,所以整個社會的思考縝密度與複雜度都有待提高。民主法治的鞏固需靠知識傳播與思想訓練的打底,否則隨便一兩個事件都可能帶來政治土石流。這種基礎建設絕對無法靠大眾媒體(他們若能少一點破壞就謝天謝地了)。腦力消耗指數較高的網路書寫閱讀是目前最佳的著力點。兼顧此路線與眼前的政治議題並非易事,亦非少數幾人從事就可發揮效果。這就有待您與眾位有識之士的協同努力了。加油! :)

  6. 大推這篇好文~
    以現時來看,彼時的紅衫軍,其參與的民眾,
    對「貪腐」其實也未必有很明確之定義,
    只是因為看不起一個「南部、三級貧戶」的人,
    作上台灣的領導人物罷了。
    相較於英國、法國的例子,
    反証台灣700多萬人,對歷史、社會結構的認知,
    可說接近零分啊。

  7. 橋子 桑,
    感謝!
    所謂的「紅衫軍」裡面有一部份人是隨著媒體的魔笛起舞。如果媒體對馬英九特別費案用比照他們對待扁家的方式,馬英九絕對當不上總統的。正如您所說的,這是個認知問題。這是個根本性問題,而既然認知不足或被遮蔽,主體本身當然也看不見它,所以就產生了一種捨本逐末的惡性循環。

  8. 針對橘子言論,我不認為700多萬的人都是傻子,相對而言
    5百多萬也不見聰明多少
    民主就是一種選擇,選舉的結果也許是改變,也許是幻滅
    如果人民不懂人民做主的前題是,學習民主教育
    那只不過是一再而再的失望
    個人猜想
    法國不查帳的原因,個人認為民主教育的展現
    法國的人民知道民主能做的是什麼,那些是非民主的
    (台灣人用”溫良恭簡讓….”來選人,這……)
    法國的政治人物那些東西是能碰的,那些是不能碰的
    而台灣以前不查帳,是因為人民權利無法申張
    現在則是對改變,終結黑金的失望….

  9. rw 桑,
    聰明的人會買錯東西,而買對東西也無法證明一個人不是傻子。挑選商品,橘子或電腦都一樣,都需要知識,而知識需要學習方能被取得。以上所言之物品可以被置換成行為,一樣成立。在更基本的層次上,人(Homo Sapiens)之所以為人的定義包含「思考學習」。從這個觀念出發,「學習」並不只是讓個人、社會得以走到「民主」的階梯而已:學習思考與民主生活形成一個互嵌的結構,人在兩個領域之間不斷穿梭,往正向或負向發展。
    西方民主先進國有時也會出現政治倒退轤的狀況,但他們的民主法治根基還是比我們的厚實。倒退本身就蘊含著(再)前進的空間,逆轉的過程亦是學習的過程。以台灣而言,怕就怕在倒退踩空,踱入難以自拔的深淵(黑洞)。

  10. 回到倫敦來談柴契爾夫人的帳單。這個故事之所以能在今天被述說,有一個至要的關鍵:英國大使館有官員堅持首相需自行負擔私人消費的兩瓶酒與十包煙。在真正的人身與言論自由保障下,若管帳與查帳的人可以當著法官、當著納稅人的面前掩護貪取公款者,之後還可以因為主子的報恩而晉官升爵,社會所受的損害必不會僅限於在該案裡被侵佔的公款。而若社會大眾分不清楚真貪與假貪、大貪與小貪、明貪與暗貪、一時貪與一路貪、一人貪與一黨貪,則集體上當吃虧不但難免一再重演,而且活該。

  11. 很好的一篇催帳單~其實帳單大家都有~看大人物的處理方式有意思多了~比起台灣政客?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