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 BY-SA Holger Weinandt.
Et toujours d’un excès vous vous jetez dans l’autre.
(And you always rush from one excess to another.)
Molière, Tartuffe, ou l’imposteur, Act V.
任何事情是否花太多錢還有另一個簡單的標準,就是同樣這件事能否用更節約的方法辦到。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
今年4月23日,距離台北花博閉幕不到兩天,另一場花博已在義大利熱那亞登場。為期九天的這一屆Euroflora 2011總共吸引了43萬名參觀者,比去年少。義大利這場花博跟德國的Bundesgartenschau 2011完全撞期,德國的這次花博在4月15日揭幕,而且跟台北的一樣,也是為期半年。
德國2011與荷蘭2012
德國這場花博的經費預算是多少?去年,我已於錯把花博比世博一文中談過這問題;最近在準備寫台北「國際」花博、國際觀光客、國際視野時多看了一些資料,趁機於此整理出來,update去年那篇的資訊。
根據其官方網站資料,今年德國花博總預算是1.02億歐元,約合台幣42億元。其中48%來自Rheinland-Pfalz邦補助,主辦城市Koblenz出資27.5%,剩餘的24.5%來自門票等各項收入。
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AIPH)將德國這場花博列為B1級;明年將於荷蘭舉辦的那個為期半年的Floriade 2012則為最高的A1級。根據Rabobank的一份報告,荷蘭2012年花博之預算為1.55億歐元,按現在的匯率大約為台幣63.55億元。
台北花博到底花了多少錢
台北那個只屬A2/B1級的花博呢?根據台北市政府的說法是台幣95.12億。然而,這項數字並未加入向企業募集的13.44億元。若忽略這部分,案例比較必然失真,因為各國通常把各類來源的金額計入。更何況,九個捐款給台北花博的「企業」以公股成分居多:台肥、彰銀、臺灣中小企銀、華南金控、台灣金控、土銀、合庫、第一銀行、兆豐金控。花博營運總部在致謝的新聞稿中稱之為九個「單位」,還真是貼切!
然而,光加上來自「企業」募集的金額還不夠。根據郝龍斌自己在今年5月9日向議會報告,花博的總支出包括:
- 花博會支出總額95.3億元(31.03億來自中央,64.27億來自於北市府支出);
- 不包含在花博會總支出項目中企業贊助的實物與勞務的市場價值13.8億元;
- 周邊相關支出27.48億元。
總計136.58億元,遠遠超過市府去年一再宣稱的95.3億,也證實了陳博志教授去年八月在花博統計數字的玄機文中所說的「台北市政府花了130億以上的經費辦理國際花卉博覽會」。
最後那一筆「周邊相關支出27.48億元」打哪兒來的、用到哪裡去?姑且不管它是否來自政府部門的支出;既然花博主辦單位的門票收入加上商品販售總共入帳26.543億,大致可以將這部分抵銷。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杜英儀去年的計算:「臺北花博會總投入金額預估達108.54億元」;而從郝龍斌的報告來計算是:
95.3億+13.8億+27.48億-26.543億=110.037億
110億,這是台北花博預算扣除收入後的金額。就算拿95.3億來減27.48億,也還有67.8億的差額。荷蘭2002年花博主辦城市之一Haarlemmermeer有鑑於虧損八百萬歐元的慘痛經驗,主動放棄爭取2012年荷蘭花博主辦權。八百萬歐元約合3.28億台幣「而已」。
標準化後的國際比較
比起其它國家的花博,110億是「好會花」還是如郝龍斌所謂的「郝划算」?光是以匯率來比較是不夠的,逕以匯率換算來作國際比較往往會製造出荒謬至極的結果(參閱:歐陸奇蹟?用統計數字騙人之一例)。
在荷蘭,一日最低工資為64.55歐元,約合台幣2646元;台灣目前最低時薪98元,所以工作八小時下來僅得784元,等於2646元的三成。類似的落差也反映在票價上:台北花博全票價格為200元或250元台幣,平均225元;荷蘭花博的單次入場票是17歐元,相當於台幣697元。按照這樣的比例來推算,2012年荷蘭花博最高預算按匯率折算為台幣61.5億,這樣的一個計畫搬到台灣來辦,大約只要新台幣20億就夠了。
換個保守一點的算法,依照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的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將2010年各國貨幣相對於國內工資與物價的實際價值而折算為「國際元」(international dollar)的比率來計算:
- 台北2011-12年花博:110億台幣=636,052,372國際元;
- 荷蘭的floriade 2012:1.55億歐元=219,441,173國際元。
所以,保守估計,台北這個A2/B1級的花博所用的經費近乎荷蘭那個A1級的三倍!
2004年日本濱名湖花博
台北市政府曾在去年十月(市長改選前)發佈過一份新聞稿,援引四個案例作比較,以之反駁「花博花很大」之說。北市府所作的這項比較根本不倫不類。日本愛知、中國上海兩例是世界博覽會,一般世博的舉辦頻率、性質、規模、運作方式迥異於花博,完全不可拿來相比。其它兩個例子分別是「1990年日本大阪國際花與綠博覽會」與「2004年日本濱名湖花卉博覽會」。第一例發生於二十年前,當年至今的台日經濟條件都出現重大變化,不宜直接拿台幣對日圓匯率折算比較。
至於濱名湖花卉博覽會,pommard在他那廣受好評的部落格上已有析論:最貴的花博、最貴的捷運、最貴的北市。我在此處就個人看到的資料做一點補充。
台北市政府說,濱名湖花博總經費400億日圓;這其實是把兩筆預算加起來:
- 博覽會經費160億日圓(含門票收入80億、浜松市政府出資40億、企業贊助20億、停車場收入20億)
- 濱名湖公園建設經費240億日圓(見浜名湖花博Q&A,2002年日文資料)
濱名湖公園在2004花博之後繼續存在。如果把其建設經費加進來成400億,反而更突顯出:日本人把六成金錢投資在耐久性建設,而北市府則將絕大多數的花博經費放在辦完就消失的活動。
以上講的是預算,實際上的支出則跟計畫相去不遠。札幌市政府曾在2008-2009年委託札幌市立大學進行調查評估。根據其研究報告,濱名湖公園的建設經費是236億;而花博本身的支出為172億,收入則為175億,其中各方贊助經費比預算估計多出18億,門票等收入少1億,政府投資未變。札幌這項研究的結論之一:在日本舉辦一場A2/B1級的國際花博,主辦單位所需經費為200億日圓或更少。若像台北市政府那樣直接以匯率換算,即70億台幣,遠低於台北花博的108.54億。
我們前面已經提過了,這種跨國比較不能只靠匯率。在2009年,日本麥當勞的麥香堡(Big Mac)的單價是290日圓,按匯率折合台幣約100元,高於台灣麥當勞的75元定價。以工資來計算,北海道目前的最低時薪是691日圓,濱名湖花博所在的靜岡縣最低時薪是725日圓(厚生勞動省調查),就算以較低的北海道資料以匯率換算成台幣,也還有241元,遠高於台灣的法定最低時薪98元。
若換算成國際元,札幌市估計的A2/B1級國際花博經費200億日圓約為1.6億國際元,僅為台北花博6.36億的四分之一!2004濱名湖花博也是A2/B1級,就算以台北市宣稱的總經費「400億日圓」來計算,台北花博經費還是濱名湖花博的兩倍。
消失的日本2000與泰國2006
台北市在去年十月的那份新聞稿舉了四個亞洲的案例,卻絕口不提2000年日本淡路花博與2006年泰國皇家園藝博覽會。且先套用北市府的模式,來比較台北花博與這兩個博覽會:
名稱、級別 | 總經費 (億美元) |
規模 (公頃) |
參觀人次(萬) | 經費密度 (美元/每公頃每人) |
2000年日本淡路花博 (A2/B1級) |
0.54 | 96 | 696 | 0.08 |
2006年泰國皇家園藝博覽會(A1級) | 0.79 | 80 | 384 | 0.26 |
2010台北花博 (A2/B1級) |
2.97 | 92 | 896 | 0.36 |
資料來源:杜英儀,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效益分析及標竿案例比較;郝龍斌,「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防災應變、校園霸凌」專案報告,2011年5月9日。
以匯率換算,不論就經費總額與經費密度而言,台北花博都遠超過日本淡路花博與泰國花博。若考慮到物價工資差異,台北花博經費數倍於同級的淡路花博。難怪北市府不敢提。有人或許會猜想,北市府可能不知道。喔,北市府當然知道,而且早就知道。早在2008年,郝龍斌主政下的台北市政府研考會委託杜英儀等學者人做過研究報告,報告中已提供了這兩個外國花博的資料。何況,獨眼鷹曾在去年9月16日為文指出:「北市府昨除出面反駁相關質疑,還把原本花博官網上對照泰國花博經費統計網頁撤下」。郝市府還真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信奉者啊!
北海道札幌市的估計
日本札幌市在2008至2009年曾評估該市舉辦A2/B1級花博所需經費,該市的初步計畫是:總經費245億日圓,這可是連會場附近的道路整修全都包括在內喔。按2010年水準,這筆經費換算為國際元1.9554億,僅為台北花博的三成。
根據札幌市的評估,扣除各項收入後,該市需負擔165億日圓的開銷,約佔總預算經費的三分之二。台北花博的經費則大多來自政府,贊助企業也多為公股,所以整個公部門的花費幾乎是札幌市計畫的五倍。
綜合比較
將以上幾個案例加上年底將於泰國登場的花博,總經費經換算成國際元後如下圖:

由此可見,A2/B1等級的台北花博所動用的經費遠高於同等級的日本與泰國花博,就連A1級的荷蘭花博也瞠乎其後。唯一可以比擬的是泰國2006花博,但是,人家那個是A1級,而且不論經費與政府出資金額,通通低於台北花博(至於泰國使用金錢的效率如何,那就不是我這裡可以評論的)。不論怎麼比,台北市府花錢的手筆都很嚇人,直可謂:凌駕東亞、睥睨西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應景附個橫批:「郝個奇葩」。
若要像郝市府這樣用天價來辦活動的話,就算找沒有當過行政首長的前立委林濁水、蔡啟芳,或藝人林志玲或蔡依林來當台北市長,任何一位都可以辦得有聲有色啦。在台北市,自我感覺良好的代價真是好昂貴、好離譜!
- Pommard,最貴的花博、最貴的捷運、最貴的北市
- 杜英儀,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效益分析及標竿案例比較 (感謝無差別推薦)
- 獨眼鷹,兩任總統海角七億,一屆花博天涯百億!
- 陳博志,花博統計數字的玄機
- 慕容理深,歐陸奇蹟?用統計數字騙人之一例
- 慕容理深,錯把花博比世博
- 慕容理深,台北「國際」花博、國際觀光客、國際視野
請問這篇可以讓我全文轉載到台灣小站嗎?
記得附上原文鍊結喔 :)
已推薦至台灣好生活「經濟金融」單元囉,謝謝~
http://www.taiwangoodlife.org/storylink/20110604/3890
我已來不及去看台北花博,不知現在所剩為何?
不知道這些A1,B1的級別到底差別在哪裡? 只以級別做比較當然可以, 但似乎此結論的形成忽略掉很多東西, 例如展期, 規模, 動員人數, 參與國家, 花卉種類, 硬體建設等等。 有沒有現成的展覽場館, 就會造成經費的差異, 還有行銷經費的問題。 由細項來追究花費,再來做比較有意義。譬如說,兩個人吃一樣的包子解決一餐, 一個人吃一個包子就飽了, 另一個要吃五個才飽, 第二個人的花費是第一個的五倍, 然後就說第二個人比較奢侈, 忽略其背後的需求,這樣的立論未免太薄弱。
A1與B1級都是為期三至六個月,其差別在於,一個是國際展覽會,另一個是國內性質。A2則為短期的國際博覽會。只有A1級才是BIE認可的EXPO。
就天數與參展國數而言,我在文中做的比較還是站得住腳:
日本2004,濱名湖:187日,24國
泰國2006,清邁:92日,30國
台灣2010,台北:171日,22國
德國2011,Koblenz :185日,待查,主要為德國(所以是B1級)
泰國2011:99日,30國
荷蘭2012,Venlo:186日,35國
日本濱名湖是營造整座公園(包括徵收土地),台北沒有。荷蘭Floriade 2012的作法是對整個展區進行大工程,在這張衛星空照圖上,沒有任何建物。Floriade主辦單位在該處建造一整座公園,園區將有兩大建築:InnovaToren與Villa Flora(pdf檔)。這些都是從計畫階段就敲定的耐久性建設。越仔細比較,台北花博的花費越顯得離譜。假如我是監委或是議員,我可以拿到更多得資料,一筆一筆地算帳。希望他們有人這樣做。
其實,根本不用進入細節,因為北市府的作法就是把規格訂到離譜地高,然後再把經費填進去。這樣一來,比較單價就變得沒意義了。以誇張一點的比喻來講,北市府的作法就像是以五星級飯店的規格造小客棧;容我講得粗魯些:人家訂購內褲,拿到的卻是西裝。
樓上顯然只是找理由有反駁,AIPH的級別規定就是依據展期、土地規模等要項做分級,展期不能短也不能長,北市府才在花博會展開後,眼見人潮如錢朝,想方設法要繼續營運下去,邊做邊找展期後的營運方案,而北市府為了達到A2/B1等級所以才會把大佳河濱公園那塊硬塞進去,增加近一半的面積,然後才來想那塊地要做什麼,如果你真的去看過花博,就知道裡面雞肋有多少。
這篇花博效益評估是我當初解讀北市府評估報告的心得,坦白說我真的沒有考量到食噴人民的美感以及忠誠度,所以最後真的超過8百萬人XD 但是最後所謂的花博創造的經濟效益430.68億元,我還是採用黃春興教授說的:
因為以經濟學擴張(expansion)理論來看,將投資花博的預算用於其他建設,應該可以產生相同的經濟效益,這就新聞稿裡的"政府與民間企業投入效益135.91億元",是指政府及民間投資的"成本"部分(在經濟學理論理,政府的投入可以創造民間部門的收入,所以的確是效益的一種)。
而上述新聞裡面提到的營運效益176.78億元,除以據說900萬參觀人次(成績那麼好為何官網找不到確實人數@@),大約是每個人次2000元經濟效益,問題是,以台灣全國觀點而言,除了裡面約6%外籍參觀者,其他94%的台灣人每天還是要搭車吃飯看電影衝摩鐵,該花的還是要花,不是在台北花,就是在自己的居住地花掉,所以乘數效果是假的,跟消費券的消費遞延效果異曲同工,都被消費移轉效果吃掉啦~除了門票及園內消費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至於產業關聯效益,的確有可能因政府投入的(產業)部門不同,而創造不同的"部門產業"關聯效益,但這也就同黃春興教授觀點(以下略過100字)。
136.58億V.S德國的42億,足足差了3倍,誇張!
今天去看清明上河展
花博園區看起來已經像個廢墟了
台中花博預算已通過86億餘,未來會增加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