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 monde n’a jamais manqué de charlatans.
(The world has nerver lacked its charlatans.)
Jean de La Fontaine
「台北花博經濟效益430億」是誰說的?郝龍斌。
官方說法
郝龍斌在五月九日對市議會所作的專案報告如是說:
舉辦臺北國際花博會所創造的經濟效益共430.68億元,包括政府與民間企業投入效益約135.91億元,營運效益約176.78億元,以及此兩項效益所衍生帶動的產業關聯效果117.99億元,若扣除上述政府與民間企業投入經費則舉辦花博會的淨效益約為294.77億元。
寫成計算式為:
- 投入效益135.91億+營運效益176.78億+產業關聯效果117.99億=經濟效益430.68億
- 經濟效益430.68億-投入效益135.91億=淨效益294.77億。
所謂的「投入效益」大約等於整個花博的支出。其詳細計算對於此處的探討並不重要,順便列出來,供參考而已:
- 花博會支出總額95.3億+企業贊助13.8億+周邊相關支出27.48億-付給AIPH的權利金0.17億(流至國外)-納稅0.29億(進了國庫)-中山足球場原外包使用之權益損失0.21億(因為排擠本來該有的經濟活動)。
這種「經濟效益」也可以這樣產生:某市市政府花了五千萬元預算舉辦全國接吻大賽,所以「投入效益」大約等於五千萬元。支出與效益大概是一比一;花得越多,「效益」越大;支出即成本,所以「投入效益」扣除「支出」後,純效益幾乎等於零。對整個社會而言,政府辦這種活動頗難創造「財富」,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人發財:藉由採購與發包,徵收來的稅金被重新分配到少數人的手上。(政府興建橋樑也會讓少數人賺到錢,但只要橋有用、可用,交通便利可以促進經濟活動的效益,可能間接造成出更多財富。)
純屬推估的「營運效益」
至於郝市府所謂的「營運效益」,簡單而言,就是花博遊客在台北市的消費。郝龍斌在其專案報告中如是說:
營運效益是指來參觀花博的遊客在臺北市購買商品與勞務的各類支出,參考交通部觀光局的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及來臺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報告,計算出臺北國際花博會參觀遊客的消費支出約176.78億元,其中國外參觀遊客的消費支出約37.14億元,本國參觀遊客的消費支出約139.64億元。
稍微用心讀這一段,即可發現:其中所謂的「計算出」其實是「推估出」。用腳趾頭想也知道,北市府不可能跟蹤、紀錄每個遊客的所有消費,其實,甭說「每個遊客」,實情想必是連一個都沒有。既然如此,除了上帝,沒人知道真正的數字。所以只能推估。
北市府的推估方式如下。
- 1. 利用會場出口的滿意度抽樣調查資料,推算出以下四類遊客人數:台北市民、來自北市之外的北部地區(這兩種人都不用為了看花博而付旅館費)、來自其它地區且支付住宿費、來自其它地區且未支付住宿費(通常借住在親友家)。
- 2. 由票務系統提供外國遊客人數。
- 3. 計算上述五類遊客之消費:將交通部觀光局2007、2008、2009三個年度的《來臺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國人旅遊調查報告》中的各類消費統計值平均乘以人數。
他們於是得到以下數字(金額單位為億元):
a | b | c | d | e=a+b+c+d | f | e+f | |
遊客來源 | 台北市 | 北部地區 不含北市 |
其它地區 支付住宿 |
其它地區 未付住宿 |
本國人合計 | 外國人 | 總計 |
遊客比例 | 25.92% | 47.41% | 12.56% | 7.58% | 93.47% | 6.53% | 100.00% |
遊客人次 | 2323591 | 4249374 | 1126012 | 679362 | 8378339 | 585327 | 8963666 |
交通支出 | 6.76 | 12.37 | 11.34 | 6.37 | 36.84 | 3.05 | 39.89 |
住宿支出 | 0.00 | 0.00 | 19.31 | 0.00 | 19.31 | 15.74 | 35.05 |
餐飲支出 | 6.72 | 12.28 | 10.78 | 4.23 | 34.00 | 4.33 | 38.33 |
娛樂支出 | 1.77 | 3.23 | 2.83 | 0.90 | 8.72 | 2.48 | 11.20 |
購物支出 | 6.83 | 12.49 | 8.39 | 4.49 | 32.20 | 10.95 | 43.16 |
其他支出 | 1.74 | 3.19 | 0.88 | 2.75 | 8.56 | 0.59 | 9.15 |
消費支出合計 | 23.82 | 43.56 | 53.52 | 18.74 | 139.64 | 37.14 | 176.78 |
各類人數與消費水準的資料幾乎都來自抽樣調查。兩種必然會有誤差的數字相乘,結果的可能誤差值當然更大。所以,總數的176.78億元絕對不能被當作是個確實無疑的數字。
不看花博就不吃不喝囉?
就個別項目而言,表中的數字其實問題多多。以佔總消費支出兩成以上的「餐飲」一項為例,台北市及與北部地區的居民的消費總額為6.72億+12.28億=19億。這個數字根據的是三個年度的《國人旅遊調查報告》電訪所得的「當日來回者」平均餐飲消費:
三個數字的平均值為每人289元,乘以6,572,965人次後,即得出總額1899586885元,約等於19億。驗算完畢。
附帶一提,這三個年度的消費情況顯示:2008年初所謂的「馬上好」並未發生,反而一年不如一年。2010年的調查結果已於最近公布,這項金額雖然回升到282元,但還是不如2007年那個「阿扁無能」、「人民都快活不下去了」的時代之水準。這也佐證了我在上篇文章中所言:去年那個十趴的經濟成長率只不過是跌深反彈啦,沒啥好誇口。
回過頭來談餐飲消費。我曾針對幾位家住台北、參觀過花博的近親做過調查,結果,包含被動員去「校外教學」的國小學童在內,共有九人次(有人進場兩次)。在此,我要把他們在園區內的飲食消費統統列出,而且讀者您應該不會嫌我囉唆,因為…總共只有一杯可樂!他們在參觀花博的當天,飲食基本上無異於平日。若按照北市府的模型來計算,理論上,他們的飲食消費總額應該會達到2601元…
我的親人們太節儉?也許吧。但如果有數以萬計的花博參觀者也是如此呢?如果這個距離統計模型有夠遠的「偏差」就只是源於「沒必要為了參觀花博而大吃大喝」的(其實很正常的)思考行為模式呢?如果「偏差」的反而是統計模型呢?
根據北市府所參照的2007年《國人旅遊調查報告》,北部地區居民平均每季的旅遊次數是1.5次;造訪地點前十名為淡水、八里、礁溪、台北101大樓、內灣客家莊、愛河、九份、羅東運動公園、冬山河風景區、士林夜市;而他們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依序為自用汽車(61.8%)、遊覽車(10.6%)、公民營客運(9.5%)、鐵路客運(8.7%)、機車(8.2%)、捷運(8%)。由此可見,北市南港區的居民到大安森林公園散步,或者北市大安區居民逛大佳河濱公園,這些基本上都不符合《國人旅遊調查報告》告中所指的「旅遊」。
何謂「國內旅遊」?2007年度的報告第2頁說:
國內旅遊定義:指個人離開日常生活圈到國內某地從事旅遊活動包括遊憩、度假、商(公)務兼旅行、宗教性旅行、探訪親友、健身運動度假、生態旅遊、會議度假等)或至生活圈內之遊憩據點從事旅遊活動,時間不超過1年者(含當日來回)。
台中或台南的居民去參觀台北花博,這當然算「旅遊」;但對一個住在蘆洲、板橋或台北市文山區的人而言,搭個捷運,頂多加上公車轉乘就可輕鬆抵達位於台北市內的花博,這跟去天母棒球場觀賽或去國家音樂廳一樣,只是「日常生活圈」內的休閒活動罷了。搭捷運去淡水、或騎機車去北海岸可以算是旅遊,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台北人往往會在當地餐飲店消費(例如海鮮);而若是在市內從事休閒活動,市民的餐飲選擇與消費額通常不會離平日習慣太遠。
更糟糕的是,《國人旅遊調查報告》採用的單位是「每人每次旅遊」,而近年來北部地區居民出外旅遊的平均天數是1.5日,所以用餐數是四到五次。請問郝龍斌,有誰會因為看一次花博而吃四到五餐?
另一個誤用,更離譜:總共69萬人次、佔花博遊客總數7.7%的「校外教學」也按照「國人旅遊」消費模式來計算。近年來,一般「無過夜而當天來回者」的旅遊平均每人總支出接近一千元。除非參觀花博的學生人人被強迫消費八、九百元,否則,絕對不可能產出這種「經濟效益」。這個錯誤類比所製造之偏差不只出現在餐飲一項,也會影響到所有其它項目,例如購物。台北市所有的高中、國中、小學學生總數還不到32萬;若再加上新北市,也只有75萬人左右。可見學校體系被動員得有多凶。而這個動員的結果還被拿來在「經濟效益」計算上灌水。真是郝好犀利啊。
如果花博真如郝龍斌所言地創造了總值38.33億元的餐飲消費呢?根據財政部的稅務資料統計,花博營運的那幾個月,亦即十一月至四月,台北市的的餐飲業銷售額較2009-2010年同期增加了68.08億,成長率為15.97%。若扣除郝市長所宣稱的38.33億,則成長率只剩6.98%,低於旁鄰的新北市(7.96%),更遠遜於高雄的9.65%。這可能嗎?當然不可能,因為台北市乃全國政經中心,其餐飲業營業額在景氣轉好時會增加得更多。
所以,不論我們從那個角度切入來驗算,郝龍斌所謂的餐飲消費額總值38.33億不僅是高估,而且很可能是嚴重高估。
再說,不論是台北市民或是彰化縣民,不參觀花博就不用吃喝嗎?一切正如無差別在回應我上一篇評論花博的文章所言:
以台灣全國觀點而言,除了裡面約6%外籍參觀者,其他94%的台灣人每天還是要搭車吃飯看電影衝摩鐵,該花的還是要花,不是在台北花,就是在自己的居住地花掉,所以乘數效果是假的,跟消費券的消費遞延效果異曲同工,都被消費移轉效果吃掉啦~除了門票及園內消費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簡言之,郝市長所言的「消費」大多只是換個地方發生而已。而這種轉移在餐飲方面尤然。
國際觀光客:市府搭順風車;中國客團費「殺很大」
在先前的一篇文章〈台北「國際」花博、國際觀光客、國際視野〉中,我曾分析近年的來台國際觀光客人數變化,從中歸結出:
- 1. 很少國際觀光客專程為台北花博而來台灣。
- 2. 台北花博的外國參觀者大多只是順道參觀。
更讓台北市政府「漏氣」的:根據最近公布的《2010年來臺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在2010年底前參觀過花博的外國遊客當中,只有17%表示「喜歡」;花博因此排名第九,遠低於排名第一、有36.8的遊客表示喜歡的九份(參閱表13)。口碑這麼差,能招徠多少外國人呢?難怪北市府要卯足全力在國內以鋪天蓋地的架勢猛打廣告、複式動員。
歷年的《來臺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都是根據派在國際機場的調查者對旅客進行訪問而收集的基本資訊。如果有相當比例的受訪者未忠實回答,而且朝同一個方向給假答案,調查結果必定會走樣。本來我還照著這些報告來檢視郝龍斌的說法,但昨天的這則報導使我完全改觀:
觀光局六月曾公布九九年觀光客調查報告,聲稱中國客創匯貢獻首度超越日客,換算去年在台約消費二八.一二億美元。〔具導遊十年資歷的〕戰男駁斥,那是建立在每人每天「基本團費」消費六十五至八十五美元下的數字,絕對不實。
資深導遊周克威也說,中國旅行社賣給台灣旅行社的價格,一天雖號稱有六十美元團費,但多數只有三十五美元(約台幣一千元),更扯的是近一年來還有一整天含三餐、住宿加觀光只肯給十五美元的「吸血行徑」。
許高慶秘書長表示,雖政府規定團費每人每天不得低於六十美元,但最近有中國旅行社下殺到二十美元以下,目前台灣有一半旅行社的接團金額,在二十至三十美元間,根本不敷成本〔…〕(曾韋禎、林嘉琪、曾鴻儒,搶中國客 漸陷零團費、買人頭絕境)
如果負責調查統計的人沒造假(我猜,應該沒人這麼大膽),那麼,一定有許多受訪的中國觀光客說謊。根據2010年度的調查,來台的中國旅客在旅館內支出、旅館外餐飲、在臺境內交通三項的支出是每人每天85.25美元,約合台幣2698元。由幾位業者的爆料來看,實際金額恐怕連官方統計的一半都不到。這對我們這裡的核算影響有多大?
- 按照近年的報告,這三項消費約佔消費總額的六成。
- 花博營運期間,來台外國觀光客有一半來自中國。
所以,北市府所推估的外國遊客的消費金額部分起碼應該打八五折,如此一來就不是37.14億,而是31.56億。而花博遊客中的中國人比例越高,打的折扣還要再加大。而且,消費金額不論大小,就算沒有花博還是會發生,理由同前所述:他們是順道參觀。而如果(這很有可能)多數遊客未因花博而多停留一天,他們只是在行程表中多了花博這一項,而且因此而少了另一項(或更多)。換言之,發生在外國遊客身上的跟發生在本國遊客身上的一樣,大多是把會原本會發生在國內它處的消費轉移到花博而已。
大台北住宿服務業與花博園區內的業績
最後我們從大台北(台北市與新北市)的住宿服務業收入來複查。花博營運期間較2009-2010年同期,這個部門的業績成長40.77億元,增加率為25%。如果扣除所謂的花博「經濟效益」35.05億元,成長金額就只剩5.72億,而增加率跟著降到3.53%,遠低於台中市的10.25%,更比不上高雄的32.05%。所以,在郝龍斌所謂的「營運效益」中佔有兩成比重的住宿35.05億元也是疑雲重重。
對照種種數據來看,大台北住宿服務業在花博營運期間的成長基本上只是景氣轉好所致。花博營運期間,台北市的釣魚場與釣蝦場業績較2009-2010年同期各成長了14%與24%,算命卜卦占星堪輿的收入更成長了78%,遑論成長率達133%的殯葬服務業。這些都不可能跟花博有關(花博總不會提高死亡率吧^^),它們所反映出來的景氣復甦不會不反映在住宿服務業。把受益於景氣好轉的部分扣除,來自花博的一定遠低於北市府所提出的金額。
既然佔「營運效益」四成的食、宿消費金額都明顯高估,其它部分也恐怕也是,如此一來,郝龍斌提出的數字還剩下多少可信度?真正有帳可查的數字大概只有花博營運總部從園區內餐飲、紀念品、主題商店、花卉及農特產品、自動販賣機得到的銷售總額12.61億。這個金額僅達郝龍斌所宣稱之176.78億「營運效益」的7%;而且,對不起,容我再囉唆一次:其中有很多只是把原本會發生在別的地方的消費轉移到花博園區內而已,尤其是佔總銷售額58.5%的餐飲消費與自動販賣機銷售。扣除這兩項後,就只剩下5.23億了。
不可靠的「產業關聯表」
至於構成「淨效益」的最後一項,也就是郝龍斌所謂的「產業關聯效果」117.99億元…唉呀呀,這也是問題重重。首先,它是「投入效益與營運效益所衍生帶動的各項產業增加產出的效果」,而既然營運效益的數字被過度高估,所以,這個衍生出來的117.99億元當然需要被大幅下修。
其次,郝市府的整個計算模型其實來自杜英儀等人在2008年接受市府委託而寫的《2010 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總體效益與影響評估之研究》,然而,此報告清楚地表明:
值得注意的是,主計處並沒有編制區域產業關聯表,故只能借用全國性的產業關聯表進行估計,若此,則所估計的產業關聯效果無法認定為發生在臺北市內的效益,此為本研究的限制。(頁76)
簡單來講,主計處那個全國性的產業關聯表不能直接套用到台北市;就算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拿來用,也只能算「僅供參考」而已啦!
最後,郝市府參考的是2006年的產業關聯表。的確,這是目前的最新版本;但要拿它來套用在2009-2010年,難免會產生「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謬誤。以住宿及餐飲為例,從2001年到2006年,五年之間的變化不小:
影響度 | 感應度 | |
2001年 | 0.8571 | 0.5261 |
2006年 | 0.7899 | 0.6096 |
住宿及餐飲「本身既不易帶動其他產業起飛,也不易因其他產業發展而受影響*」。2001年就已偏低的影響度到了2006年下降了約8%。到了2010年底呢?如果更低呢?
總而言之,郝市府所使用的「產業關聯表」既不見得適用於台北市,而且是舊資料,然後又輸入了自己高估許多的數字,得出來的結果當然一點兒也不可信。
結語
結論:郝市長講了幾個可信度很低、又有夠膨風的數字。這些數字並非來自於公務員按標準作業流程所作的例行統計(如GDP),一大票媒體卻連基本查證都不作,就跟著照本宣科,接下來還有一陣陣迴聲式的人云亦云。如果民主政治就是該如此運作,咱們下次投票給賣瓜的老王吧。
藉著這種成份複雜而不易檢證的假設性「經濟效益」,郝龍斌的確博得許多人好評。相反地,在他那個只為了推行「一綱一本」而橫柴入灶的「北北基聯測」裡面,蘿蔔與坑的數量都很明確,所以一出紕漏,立即影響到眾多考生的實際權益。這是真槍實彈的能力考驗,一點也沒有霧裡看花的空間。
砸下離譜的鉅資卻很少受國際關注的台北「國際」花博在開幕前就被主辦者自我感覺良好地拿來跟世博亂比擬一通,閉幕後還以一個白日夢式的「經濟效益430億」作為合理化昂貴開銷的藉口。台北花博將會在歷史上留名,不是因為成功(有嗎?)或其規模(這倒是很驚人),而是因為荒謬。
人家日本札幌市在申辦花博前先作過經濟效益評估、徵詢市民意見。台北市呢?前台北市長馬英九在2006年春天向國際園藝家協會提出申請,當時沒探詢過民意、更未作過經濟效益評估,。2006年11月,國際園藝家協會通過台北花博案,而郝龍斌在同年12月繼任台北市長,開始著手規劃,後來到了2008年2月才以140萬的預算委託學者進行經濟效益評估。這種做事方式就像先籌資金、蓋工廠、買機器原料來製造一項新產品,開始量產以後才開始評估可以賺多少錢。若私人企業如此經營,早就倒閉了啦!
瞭解了這些出身官宦之家的大爺們如何倒行逆施及其固有觀念心態後,我們就不會驚訝於現在的執政者肯花百億元於花博,卻拿不出十幾億元來為全國的幼兒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唉!養這種大官還真是好貴,貴得要命!
- 高田馬場,〈 花博效益評估(上)〉。
- 悠然,好一個花博!
- 廖桂賢,〈關於永續城市的幾個謬誤:從花博說起〉。
- 簡余晏,花謝了以後!(135億元的真相)
- 慕容理深,〈錯把花博比世博〉
- 慕容理深,〈台北「國際」花博、國際觀光客、國際視野〉
- 慕容理深,〈在歐洲、日本辦花博需要多少錢 〉
很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