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這幅「歷年全球運作中之核電反應爐」統計圖來看,從1960年代初開始,核能發電在這個星球上經歷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的風光歲月。發生於1979年的第五級核災事故三哩島事件似乎沒啥影響,事實不然。
三哩島事件那一年,全球有28座核反應爐動工,此後,新建反應爐的數字迅速滑落,再也沒回到這個水準:
不過,許多在三哩島事件時還在興建的反應爐仍在隨後的幾年內陸續啟用,例如於1978年開工的台灣核三廠兩座反應爐先後於1984、1985年開始商轉。1984-1985年正可說是核電最風光的時候,開始運轉的反應爐數量在當時達到歷史高峰。
1986年4月的車諾比事件為核電工業敲響了第二記警鐘。隨著令人毛骨悚然的災情逐漸攤在陽光下,反核主張成為主流。從1988年開始,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內,每年新動工的反應爐數量都沒超過十座。
近五年來,在石化能源價格狂飆、抑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要求之雙重壓力下,擁核勢力再度抬頭(按:這兩個理由都值得商榷,因為都沒將建廠與善後所耗用的金錢與環境成本完全計入)。核電工業好景不常,發生於今年三月的福島核災再度使許多先進國家警覺到核電的潛在風險是多麼的可怕。
從2001年到2010年,總共有63座反應爐動工,這使得全球自60年來的新建反應爐累計數量達到718座。2010年底,有67座反應爐處於建造階段。超簡單算數:
718-67=651
六十年來總共有651座反應爐陸續完成並提供電力?非也!事實上,總共才571座而已。換言之,人類總共動工興建了80座未曾使用過的反應爐。建造好了,卻不能用?未必。
光是在1974至1995年期間,美國的電力業者與公家機關(含紐約州政府)就取消了63座反應爐的訂購合約,其中51座的工程是在三哩島事件後十年之內被放棄的。不用懷疑:阿扁在2000年所作的事,美國人老早就作過了數十次啦!在商場上,違約、付違約金、違約官司三天兩頭地發生;曾為商業律師的陳水扁知之甚詳。當年廢核四後,那些以「不該違約」為由而大呼小叫的「有識之士」真是少見多怪。
阿扁廢核四後,要求續建者還搬出「缺電」當理由。這種說詞完全是老掉牙。早在1985年1月,當時的台電董事長陳蘭皋就曾說過,台灣在1990年代「絕對需要」核四,否則「經濟發展將受到阻礙,甚至停滯」。(《中央日報》,1985年1月12日)聽起來好恐怖喲(笑)。嘿嘿嘿,核四在1999年3月才正式動工,而到了2011年11月的此時仍處於工地狀態。
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我已聽過了N次「沒核電就缺電」的說法。相較於1985年,2008年的全世界的年發電量*約增加了100%,而核電的比重則從15%上升至17.7%(1996年)後下降至13.6%。簡單來講,新增加的發電量大多不是來自核電:
山姆大叔是我國核電技術的主要供應來源。他們的情況跟上圖的全球趨勢類似,只不過,從1980年代末以後,核電比例就停在19%至20%的水準附近:
德國是歐洲的頭號工業國。在兩德合併後的十年之間,該國的核電並無明顯增加,佔整體發電的比重則維持在29%至30%的水準。德國跟多數歐洲國家一樣,都被車諾比核災的輻射污染波及,反核勢力鼎盛,核電很難有進一步發展。
從2002年開始,德國核電的比例開始下降。到了2007-2009年間,核電比重只剩23%左右;同時,再生能源的發電量逐年提高,越來越接近核電:
在再生能源的利用上,德國比美國更貼近全球趨勢。先前執政的社民黨、綠黨聯合政府(1998-2005)的非核、環保政策是其主要的推手。當時的政府預定在2022年讓德國完全擺脫核電,但右派重返執政後,將這個政策目標延後了12年。
福島核災發生兩個多月後,德國政府在強大的廢核聲浪中,政策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繼鄰國瑞士之後,於5月30日宣布將在2022年底之前關閉境內所有的核電廠—這正是前任執政者設定的目標。在新政策發表的記者會上,總理Angela Merkel表示:
Wir glauben, dass wir den Ländern, die sich entscheiden, entweder aus der Kernenergie auszusteigen oder gar nicht erst einzusteigen, zeigen können, dass Wachstum, Arbeitsplätze, wirtschaftliche Prosperität und eine Energieversorgung in Richtung von erneuerbaren Energien zusammengehen. Das ist unser eigentlicher Punkt.
漢譯:
我們相信我們能夠向那些決定放棄—或不開始使用—核能的國家示範,如何在逐漸改採再生能源的同時,達到成長、創造就業與經濟繁榮。這是我們的真正重點。
對德國的領導者而言,既然不得不廢核電,乾脆就來將彌補電力缺口的需求化為積極推動新型能源產業的動力,從而創造出更大的經濟動力、更多的就業機會。
德國在去年年底有17座轉中的核能反應爐,我國目前只有6座。人家決定在2022年全面脫核,我們的小英所設定的目標是2025年,算是相當謹慎保守。
至於馬先生,他要核四在2016年開始商轉。按此時程,台灣要等到2056年才能完全擺脫核電。所以,萬一馬先生當選連任,請各位天天祈禱,在往後的45年之間,這座島上不會發生福島等級的核災。喔,對了,建議大台北、基隆、北桃園地區居民最好早晚各祈禱一次。
* 此處以下的發電量指「淨發電量」,亦即扣除電廠用電後的發電量(我國核電廠的廠用電量約佔其毛發電量的3.9%)。為求行文方便與一致,本文文、圖均一律簡稱為「發電量」。
- 林宗堯,核四論
- 傅恩過、洪申翰,不要核四運轉的N個理由
- 慕容理深,你家離核電廠多遠
- 慕容理深,沒核電就會缺電,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