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fe sometimes moves slowly in Mexico, and the handover of power is no exception.
The Economist, August 18, 2012
台灣的新總統已在兩個多月前由選民們指定,但她仍須再等五十多天才能就職。世界上有沒有別的國家讓新舊總統在選後第一百多天才交接?以下的調查告訴您。
為了跟台灣比較,此處的調查鎖定實施總統直選的國家,換言之,排除那些採間接選舉的國家如德國、義大利。
原則上,我們觀察的是現任者與其前任的交接。如果現任者是連任,則以他首度當選的那一次為準,例如美國,就以歐巴馬2008年初次當選總統的那一次來計算。
有些國家的總統首次(或恢復)舉行總統直選前就已經在位,而且一直連任到現在(例如哈薩克的 Nazarbayev);另外有些國家的總統最初即位時是遞補,繼而通過選舉而在位至今(例如土庫曼的 Berdimuhamedow):此處排除這兩類案例,因為這些人的首次就職均非透過選舉。最後還有一種情況也不列入:現任者雖經過選舉,但選舉或就職的時程受該國的特殊狀況(戰爭)影響,例如阿富汗(2014)與象牙海岸(2010)。因以上種種原因而不列入比較的國家共有21個。
篩選後,可供比較的有92國。
交接等待期的終點當然是新總統就職日。至於起點,我們一律以投票日為準。若有第二回合的投票(如2012年的法國),則採計第二回合的投票日,因為那才是決定最後勝負的時間點。
某些國家開票動作比較慢、或出現選舉爭議,因而在投票日之後才產生新總統,甚至拖延數週才正式確認誰輸誰贏。儘管如此,我們仍以投票日為起點,因為我們在這類案例中往往看到「初步結果」、「正式公告」、甚至還有「法院裁定」等日期,而不論我們採計這其中的哪個日期,都會衍生出種種問題。事實上,這些國家雖在投票日之後才確定誰勝選,但很少因選舉結果晚出爐而拖延新舊總統的交接(對照先前幾屆的就職日,便可得知)。總而言之,投票日是最簡單、一致的指標。
美國是個特例。台灣媒體每四年就會介紹一次,今年也不會例外:美國總統由人民投票選出;但在實際操作上,人民投票所產生的是「選舉人團」(Electoral College),然後才由選舉人團投票選出白宮的主人。某些州不禁止選舉人團成員跑票,跑票在理論上可能翻轉普選結果,即使其可能性微乎其微。美國2008年的大選日是11月4日,選舉人團的投票日是12月15日,當選總統的歐巴馬在翌年的1月20日就職。從大選日開始算,他等了77天才登基;但若從選舉人團投票的那一天起算,則只有36天。
有鑑於美國的這個特異制度,此處在處理美國的資料時雖仍以普選日為主,但在三幅統計圖上均加裝切換按鈕。點選以下的「選舉人團投票」按鈕,地圖上的美國顏色就會變得更異於墨西哥(免得讓川普不開心^^)。
在此地圖上,墨西哥是墨綠色。哪國的顏色比這更深?答案是:沒有。從2012年7月1日的投票到2012年12月1日就職,墨西哥的現任總統 Enrique Peña Nieto 足足等了五個月。別人(經濟學人與否)可以說他們慢,但台灣人不行:除非馬英九識相地提前下台,我們今年創下的紀錄是125天,所以沒資格就這件事來對墨西哥指指點點,否則就是八十步笑百步。
台灣並非世界第二名。第二名是位於馬達加斯加北方的島國 Comoros(葛摩)在2010-2011年的紀錄(151天)。該國在2010年12月26日舉辦第二輪投票,初步的投票結果在12月29日才出爐,最後才在翌年1月13日確認當選人為 Ikililou Dhoinine。不過,人家目前正在進行總統選舉,預定於4月18日舉行第二輪投票。若無意外,無法參選的現任總統將在5月下旬跟新總統交接。如此一來,人家就把第二名讓給台灣啦!
不論如何,台灣是亞洲第一名。離台灣最近的菲律賓是51天;次近的、且常被台灣人視為競爭對手的南韓也不過68天。
印尼倒是慢上許多(103天)。人家的領土包括一萬四千多個島嶼,很多事情難免會被這樣的地理空間拖慢。(試問:台灣的總統統治一萬五千個島嶼嗎?)
以下把列入比較的92國按天數多寡一一列出。由此圖可以看到,緊追在台灣後面的三國剛好是亞、美、非各一國:巴勒斯坦、巴拉圭、納米比亞。加上印尼,超過百日的總共有七個國家。
這92國的平均值是42日,中位數為34.5日。百分之七十的國家在兩個月內交接完畢。台灣在2000年、2004年、2008年,選舉日與交接日都相距約兩個月,好歹還位處這個70%的邊緣;但從2012年選舉開始,就變調走樣,向墨西哥靠攏。這首先要歸「功」於剛從畢業旅行歸來的馬英九。
最後,我們不妨將這些數字跟《經濟學人》的民主指數最新版(2015)交叉比對:
這張圖好像有點複雜,但其實我們只消以位於右上方的台灣為中心,往兩個方向看。首先往右下方看:只要是總統交接等待期比台灣長的國家,民主程度皆遠遜於台灣。
然後往左上方看:凡是民主指數優於台灣的國家,其總統交接等待期都比台灣的短。其中最長的是烏拉圭(91天),最短的是法國(9天);民主程度最高的那兩個北歐國家則都是一個月左右。
今年總統大選後,有些人援引所謂的「法國左右共治」來主張由民進黨在二月組閣。其實,若要效法憲政體制似乎跟台灣有點像的法國,根本不必那麼囉唆。直接學人家讓新舊總統在十日內就交接完畢,不就能快速甩掉過渡期的一大堆問題了嗎?!法國的人口是台灣的2.8倍,其領土不僅是台灣的17.8倍,而且有些部份位於南美洲、印度洋、太平洋。在這樣的國家,新總統產生後,不到十天就上任,而且還要跟舊總統拿核彈密碼。台灣不像法國有航空母艦,更不像他們內有專屬總統的狩獵特區,外有好幾個總是有待「特別關愛」的前殖民地,蔡英文卻須等120天以上才能進入總統府辦公!法國有五百多萬個公務人員,難不成咱們台灣的公務員人數超過六千萬???
- 慕容理深,〈待退市長數饅頭的日子:台美英法日韓之比較〉。
不認為這是一個問題。
當初在決定立委總統選舉合併時就該想到這個問題,選舉結束後的這段時間,如果立法院沒有魄力通過法令限縮即將卸任總統的權力,那麼他就仍是現任總統。
這個責任是在立法院,也是在現在的過半大黨身上。
限縮權力與限縮任期不同。或者說,後者是前者的某種方式。
若是透過國會立法來限縮現任總統的任期,必會引起很大的抵抗與憲政爭議,勢必走向釋憲。一進入釋憲,到了520也未必有結果。在現行法律中,國會的唯一武器是罷免。我在選後即提出這個解決方式。要罷免,二月初就須啟動;現在提罷免,為時已晚。不必太費心思去想為什麼國會多數勢力(尤其民進黨)不走這條路:即使他們動手,終須過人民投票這一關,而顯然社會上並無夠強大的意願支持這種作法。最佳方式是馬英九跟吳敦義主動在520前聯袂下台,順便為態勢狼狽的自己留下一個漂亮身影。但我看馬英九沒此等政治智慧。
現在多數人民不想罷免馬;五年前,多數人民也傾向於併選(至少民調如此,而且也未有夠強的反對聲浪)。近兩次決定大選日期時,兩大政黨各為自己的選舉結果盤算,同時利用民意當靠山。併選不止留下如此長的空窗期:當時的議論不是指向「選舉成本」,就是指向「對政黨的利弊」,極少人想到會有空窗期的問題,更幾乎沒人把人民授權與行政立法兩權關係等問題擺在一起思考。我認為這才是位處底層的真正問題。
2011年4月得知2012年可能實施併選時,我曾下筆談這件事,企圖螳臂擋車,當時已畫了幾張統計圖,包括這一張,卻因事耽擱,後來每次想重拾這項工作時就懶得動手,因為台灣多數人通常對眼前看不到的東西(鬼神除外)無感(按:反核在台灣之成為主流是福島核災以後的事——此乃位處底層問題以下的另一層問題,已屬於文化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