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訪過我的部落格的人也許猜得到,我喜歡讀文言文。雖然好讀文言文,但我認為,文言文在一般學校教育中所佔的分量宜少不宜多。
語文教育的首要目的在於培養受教者的聽、說、讀、寫能力;如果某種語言是學生本來就會講的,那麼,課程內容通常只需涵蓋後三者的培養。另一個必須考慮的向度是語文教育之目標設定。(傳統定義的)菁英之養成與一般公民的教養不應被混為一談。中小學教育應該兼顧這兩種目標。學校固然可能成為未來文學家的搖籃,但不應把主要目標設定在培養文學人才,而讓大多數學生淪為「文學優等生」的陪讀者。以物理教育為喻,教材若是專為栽培出愛因斯坦等級的大師而設計,可能會使絕大部分的學生陷於五里霧之中,甚至連牛頓三大運動定律都沒學好。
很明顯地,文言文教育對聽、說能力的養成幾乎毫無作用(目前大概唯有誦讀祭文者可能用得到)。至於閱讀與書寫,目前從應用性文書到文學創作,一般人都使用白話文。不過,文言式、或者文白夾雜式的書寫仍常見於法律條文、司法類文書、以及部分契約與公文。這類情形比較特殊,宜另作討論。
所以,我們首先該問的問題應該是:文言文教育對讀、寫白話文有多少幫助?長期以來,台灣的中學教育相當注重文言文,結果呢?來看實例吧。
在貓空纜車通車之初,我在至少四家新聞台上聽到現場記者或主播說「人潮很多」。這種糟糕的修辭除了出現在口語表達之外,亦屢見於書寫之中:
- 中山公園周邊夜市雖然人潮很多,但缺乏引導民眾進入公園的設施與誘因(街頭藝人甄選 擁照可走全台,中國時報,2007年7月28日)
- 考前抱佛腳 各廟人潮多(聯合報,2007年6月29日)
- 今天適逢端午疏運,下午機場人潮很多,部分航線都有不少候補旅客。(北部下午局部豪雨 松山機場關場43分鐘,中央社,2007年6月15日)
- 十二月二十五日聖誕夜,逛信義計劃區的人潮很多,逛誠品書店的人潮也很多(吳清友與誠品-上海級的企圖心,天下雜誌,第338期,2006年1月4日)
- 當天找了10 個178 公分以上的名模,吸引了現場很多人潮(大膽創新 建立新品牌形象,銘報,2003年4月30日)
「人潮」本來即指多如滾滾潮水的人群,使用潮水的意象之目的在於藉之以取代平凡、常用的形容詞如「多」、「眾多」。所以,使用「人潮很多」者若非不瞭解「人潮」(這根本算不上艱澀語詞喔)之意義,就是未意識到,其中的「很多」非僅是累贅、廢話,還拉低了修辭的層次(上週,我還聽到某位民視主播說「漂亮的美女」!哈哈,難不成這世上還有「醜陋的美女」?!)。
以上例句的作者們想應皆具大專以上程度,卻連「人潮很多」這種中學畢業生都該知道避免的蹩腳修辭都寫得出來。用google搜尋台灣網頁,出現「人潮很多」者約有6850例,「很多人潮」則約有3700例,合計超過一萬,其中有些網頁還是掛在大學院校網站上。在我們日常閱聽的內容中,類似「人潮很多」這種在聯考作文上絕對該被扣分的例子其實所在多有,例如,「氣象局對某颱風加以『監控』」這種常出現於媒體報導的用字遣詞(氣象局若真的能「控」颱風,那還需要防颱措施嗎?如果氣象局真的能呼風喚雨,則宜將之直接納編於國防部)。教育部若有興趣。不妨委託專家學者挑二十個例子來調查、評鑑一下我國成人、尤其喜歡嘲笑教育部的一些記者之語文表達能力程度。
「人潮很多」雖僅是一例,但其頻繁出現顯示,問題並不出在個人層次,而應往語文教育方式進行檢討。
在我的經驗中,中學國文課本內容多是文言體的文章,文章之後附上作者介紹、全文主旨、字詞註釋。而教師的上課方式除了把那些印在課本上的內容講一遍之外,主要作的是逐句講解,或者說,白話翻譯。至於篇數比例甚低的白話文,它們在課本上的呈現方式亦循同一模式,只是註釋相對而言稀少許多。遇到這類課文,老師總是快速帶過。這種教法似乎很合理:學生們不用老師教都看得懂。至於作文課,那就更簡單了:黑板上一個題目,然後學生埋首苦寫,鈴響交作文簿,幾天後發回來的本子上多了一堆紅筆筆跡(有些老師的筆觸頗似道士畫符說)。
將我明查(詢問親友)、暗訪(偷聽偷瞄別班上課)所得與個人經驗比較、推想,全國大多數教師的教學方式應該跟我所經歷的差不多。既然在教學末端擔任品管的聯考具有規格化的魔力,大家的教學方式應該差不了多少。
這種教育方式對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當然多少會有幫助,不過,絕大多數學生畢業後不會再去讀文言文,一方面因為無此需要,另一方面則因為缺乏興趣。人們學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卻不喜歡、甚至討厭文言文,可見這種教學必有值得檢討之處。至於文言文書寫,那就更甭提了。外部需求、內在動機、書寫能力俱缺,誰會去寫?!
至於白話文,中學畢業程度以上者的確具有基本閱讀能力。但這能力未必是、未必靠國文課而得來的,而比較可能是經由長期耳濡目染所習得。不少人認為,文言文較難讀,所以文言文閱讀能力有助於提升白話文閱讀能力,尤其白話文中的常用語詞(尤其是成語)源自於古文。這類想法中其實包含了不少迷思。以成語「口蜜腹劍」為例,簡單的白話式釋意就夠了,而不必非得讀過資治通鑑的這句「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啗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另一方面,不論在語彙與句構上,白話文與文言文的差距頗大。文言文閱讀能力未必能使人讀得懂難度較高的白話文文本(包括學術論文與小說等文體)。後者在語彙、句構或全篇架構方式等方面,往往兼受文言文與西方文本影響,對一般程度的學生而言,適切的閱讀指導應屬必要。
同理,文言文教育對白話文書寫能力的助益恐怕也遠非某些人所說的那麼大。台灣多數人具備基本的寫作能力,不過,能夠駕輕就熟地寫出正確、流暢的文字而精準表達意念者仍屬極少數。從文言文閱讀到白話文書寫,其中所需要的轉化功夫並非大多數人所能作到的,亦非其所需要的。能夠達到這種地步的人通常也不太需要學校教(這種轉化可能也無從教起)。讓學生浸淫於文言文世界,這也許對少數人有幫助,但同時卻徒然讓絕大多數的學子跟著搖頭晃腦而已。
更進一步來說,在以「我手寫我口」與精細的文字經營為兩端所拉出的光譜上,多數人的白話文書寫偏於前者。就一般應用而言,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應是兼顧可讀性與精準度的最佳選擇。要達成這個目標,有方法、有步驟的教育訓練是最有效的途徑。對此,學校語文教育該作的是挑選適當的白話文文本,由淺至深地指導學生進行解析式的閱讀,以使學習者瞭解其中「楣角」,進而能舉一反三(其實文言文閱讀也該如此教)。
總而言之,提高白話文教材比例是必要之舉,但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工程在於改良白話文教材的編寫與教學方式(歐美國家的中學本國語文之教學與考試模式也許值得我國借鏡)。有效率的白話文教育才是我們所需要的,而文言文教育則是從這個基礎出發、為少數人更上某一座樓所準備的階梯。
延伸閱讀
- 西區老二,〈古文才專業,真的嗎?〉。
- 曹長青,〈從林語堂說起:我們的孩子慘遭文言文三層面摧殘〉。
只能說是一群別有用心的人。
假如沒辦法阻擋大家不學文言文,日後他們也阻止不了母語教學。
說真的,就是白話文的教學都是2266,才要擔心文言文,整個白話文的教育的失敗,導致文言文只好兵敗如山倒,那是自食惡果。
假如文言文那麼重要,也就是要從白話文做起,更何況文言文包含了太多、太長的時代,難道文言文不能切割分開學習有用或有興趣的部分嗎?
假如文言文那麼重要,那外國人來台灣學習語言時,就加重文言文好了,XD!
慕容兄可能舉例不當……台灣的記者文字能力之差,應是低於平均的,大概不能拿來當普遍現象吧~XD
『人潮很多』的例子沒有慕容大提出,我還習慣了勒
至於文中提到成語一例,這是不是呼應了教育部長提到使用成語會讓人變笨??
很多成語我們都會用,但是真正的出處以及典故卻都不了解,所以只是囫圇吞棗的強記,並不能訓練邏輯,使用上也不見得會精準。
陳總統站上講台,打開講稿,開始宣謮。
SNG記者現場轉播:「陳總統站上講台後,做了一個打開講稿的動作,開始做一個宣讀的動作。」
「我做了一個要揍慕容理深的動作」這句話其實是指我做出一個假裝要揍慕容氏的動作,但實際上並沒有打下去。還有要形容抽象話劇、行動劇的,因為是作假動作,所以加上「動作」還勉強可以。
因為如果要描述我揍慕容氏,直接說我揍他就是了,不必多講那是一個動作。
補充
最進電台講布袋戲的節目講水滸傳
我聽的是津津有味,可卻是拿不起水滸傳來讀@@”
版主大大說得是
認為提高文言文讀、考的比例
就能提高學生語文能力者
猶如認為只要多看看中國古建築的飛樑畫棟
便能領略建築之美一樣的荒謬
文言文的讀寫可以當成是一種能力
但白話文可是生活必需的工具
連生活必需都學不好了,你期待他學到什麼超能力?
鉑兄:
綜而言之,那些人希望台灣的政治、社會、文化凍結在兩蔣時代–他們心目中的黃金時代。那個時代的結構一方面合乎他們的國族想像,另一方面也是他們自己在社會上「出人頭地」的階梯。對他們而言,改變這個結構等於是對他們的否定。在他們反改革的義正辭嚴底下,蘊藏著極深的焦慮–對自信崩潰的焦慮。也難怪,因為在價值層次上,他們的自我肯定完全建立在那個結構上。
Tiat兄:
我也曾問過類似問題。雖然我也傾向於認為台灣的記者文字能力低於平均水準,不過,若把台灣全體成人的文字能力分三級,那些記者的文字能力應該還是屬於中段班。或許,我們應該說:台灣的記者文字能力低於應有的平均水準。
另一方面,閱聽大眾長期接觸媒體報導,在耳濡目染下,平均語文程度有可能會趨向於偉大的記者們之水準滴 :(
EASON 兄:
我猜,大部分人不覺得那有什麼不對勁–所以我們才會一再看到「人潮很多」。因此,我認為問題出在學校所給的訓練不足。這種訓練得從小進行,到了成年以後再來補作的話,不免事倍功半。
至於成語,我在舉例時倒沒想到那麼多。^^
我同意您對成語使用的看法。換一個方式來說,當我們遣詞用字(包括成語)的時候,若從不懷疑說「這樣對嗎?好嗎?有無更貼切的講法?」,那我們就容易流於輕忽。
反向來看,書寫下來的文字是檢視自己想法的一項憑藉,若在文字上隨便堆砌一些其實跟自己想法不夠契合的文字,反而容易誤導自己的思想。
有些人相信,成語的使用可以表現自己的語文能力高,卻忽略了語文表達的基本要求與功用,久而久之,自己的思考模式容易因此而流於粗疏。台灣不少菁英有這種毛病,他們能把話講得漂亮,但其言論內容空洞的程度其實不會輸給上流美太多。
至於您所提到的水滸傳,讓我想起前一陣子在西方某媒體上被討論的某種「羞恥感」問題:有些人會因為沒有讀過這本或那本名著而感到慚愧,而在心中累積壓力。我猜,台灣也有一些人有這種心理問題。好在,您看起來似乎沒掉進(或跳離了)這種文化陷阱。^^
Kai-shao兄:
敝文舉的例子主要與形容詞有關(因為比較容易說明);而您舉的例子與動詞有關。就我的觀察,動詞方面的廢話、誤用之頻率應該遠勝於形容詞方面的。感謝您的補充。 :)
W 大:
您舉的例子讓我想到,雖然自己看過一堆經典名畫,但畫起圖來還是比鬼畫符還不如^^
由此亦可見,若無基本訓練,古典薰陶的功夫在實用層次上的投資報酬率是很低的。
黑手黨老大:
的確,那種本末倒置的教育觀念就像台語常說的「不會走,就想要飛」。
我對文言文其實是滿反感的
因為文言文寫不好的人愛用典,而且容易短話長說
搞得讀的人花了老半天的時間
才讀清楚作者在說什麼
文言文的寫作,個人認為部份原因是為了節省成本
(當時的"紙"貴 能少寫就少寫)
另一個原因是習慣,將當時的用語直接了當說出
如同今天的丁丁、閃光等用語
結果一堆人不明就理那拿來當寶
寫了一堆屁文還自以為了不起
總之,文言文不會白話文"值錢"
一篇好文章在於內容是否能使人獲取知識,得到啟發
而不是它用了那些文字、成語、典故
文言文的問題說老實話就只證明了這些「飽讀詩書」的華語教學人士的邏輯思考能力有極高的改進空間。
批判現在的學生作文能力太差的同時,卻可以下出要加強文言文提昇寫作能力這種結論,聽起來就好像在講「看起來微積分運算不太行,那你多寫一些排列組合的題目應該微積分就會變強了吧」,接下來我想也不需要講太多了 :p
rw大:
典故的使用可以增加閱讀的難度,大量的用典有助於維持菁英的在知識與權力上的壟斷。有人會覺得文言文比白話文價值較高,這種觀念則是這種壟斷所製造出的光環罷了。
至於書寫工具影響語文體之間的關係,我認為在刀筆時代所寫的是文言文中最難懂的,易經等書的用詞非常簡略,對出讀者而言,若無註解輔助,簡直不之所云。
文言文中那些好用九彎十八轉的表達方式者相當接近純創作,為寫而寫的成分很大。對現代人而言,這種文章用處極低,頂多只能當純消遣來讀。
Pig 兄:
非常同意。我曾打算在文章談語文教育與邏輯思考能力之間的關係,後來作罷。漢文化對嚴謹的邏輯思考能力並不注重,而過度注重文言文的教育所栽培出來的「菁英」所寫的東西往往邏輯不通:這兩件事應有相當程度的關連。
學文言文是要學其中的文化
包括用詞和文章背後的歷史意義
光會讀文言文和背生詞解釋
當然沒什麼用
白話文好不好
和文言文其實關係也沒有想像中的大
端看高中國文老師是否能引導學生思考寫作
如果國文老師只給個題目就叫學生寫
那麼不管白話或文言
學生看了一百篇也無法深入思考
或是去學習寫文章的手法
竊以為基本的文言文教育不可廢
白話與作文能力也得訓練
國文老師對於兩者都該注意
只會教文言文卻教不好白話文
不是好的國文老師
請大家多努力吧
宇文 桑:
同意。
再好的教材與制度落到不好的老師手上,都會造成語文、文化兩頭空的情形。
白話文教育所使用的文本其實也是文化的載體。語文教育應該與時俱進。這不是說舊的不好,新的較好。重點在於務實。依我淺見,台灣與其持續文言 vs. 白話的爭論,倒不如找幾個班級來進行實驗研究再說。
認為提高文言文讀、考的比例應再提高, 但前提需恢復用文言文(漢文)
原韻(台語-閩/客 語) 讀誦及教學
一寡文章 台語文音 讀誦資料, 請參考以下面之有聲教材, 感謝!
(多多練習漢字用台語韻發音以及思考, 可達到流利讀書報, 且音韻鏗鏘, 開展台語雅韻之美, 懷於汝心也)
除了於電腦前學習外
亦可以配合 PDA OR MP3 PLAYER 運用鎖碎空閒練習, 數月後應可進步神速 ^_^
1. 為何台語韻平仄符合而國語(北京話)失韻連連…
請先參考 =) 末學教七言絕句寫作初步之一貼文
http://tw-buddha.com/forum2/index.php?showtopic=727
2. 陳冠學台語講座 (國中國文課文(國二)「田園之秋」作者的網站)
http://www.taigu.org/
陳冠學先生誦讀千家詩和昔時賢文. 請點入上面網址內左側目錄下方. Thanks!
陳冠學台語講座 國中國文 文言文裒輯
(請進入下面 URL Click 點選可看原始圖檔 聽mp3聲音. 入內有55則國中課文台語雅韻讀誦 )
http://www.taigu.org/index_files/HighSchool/HighSchool.htm
國中國文 文言文裒輯 補遺缺之課文
http://www.taigu.org/forum/viewtopic.php?t=274
課文讀誦 例 :
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銘 劉禹錫 陳冠學讀誦
http://www.taigu.org/index_files/HighSchool/mp3/art26.mp3
3. 臺灣語漢文讀誦 (內有詳細平仄和語音對照 & karaok影音教材)
http://www.socialforce.net/phpBB/viewtopic.php?t=18308&start=38
請參考 下面網址內容 (含豐富影音之教材)
可以參考【下面詩文吟誦內】 每個字的 [平][上][去][入] 音韻 已標於其下
汝逐字聽音, 看文辨[平][上][去][入] 音韻, 如此薰習一段時間就可以平仄分辨無礙。
(訣竅 : [平] 第1 及 第5 聲調為平韻, 其餘([上][去][入])皆為仄韻)
歐陽修 秋聲賦 高明誠讀誦 (附mp3聲音)
http://www.shianya.com/phpBB2/viewtopic.php?t=5419
王應麟 《三字經》 高明誠讀誦 (附mp3聲音)
(內附 台語8箇聲調與[平][上][去][入] 音韻對照說明)
http://www.shianya.com/phpBB2/viewtopic.php?t=5371
國二國文教材《周敦頤 愛蓮說》(附mp3讀誦)
(內附 台語8箇聲調與[平][上][去][入] 音韻對照說明)
http://www.shianya.com/phpBB2/viewtopic.php?t=5538
高三國文教材《諸葛亮 前出師表》(附mp3讀誦)
(內附 台語8箇聲調與[平][上][去][入] 音韻對照說明)
http://www.shianya.com/phpBB2/viewtopic.php?t=5556
台灣語言學會 之台文推廣教材
http://210.240.194.138:8080/
周植夫先生小傳以及吟詩集錦
http://210.240.194.138:8080/02/c/00.asp#top
台灣各地相褒歌
http://210.240.194.138:8080/02/d-6.asp
唸歌仔 楊秀卿唸歌:哪吒鬧東海(節錄)
http://210.240.194.138:8080/02/d-7.asp
以上之有聲資訊豐富, 語文學會使用台灣語言音標(TLPA)加以記音
提供對照分辨聲調及拼音真贊?(e5)練習資料
平仄分辨無礙就可以輕鬆嚐試寫作七言絕句及各式格律之古典詩
寫作唐詩請參考 =) 末學教七言絕句寫作初步之一貼文
http://tw-buddha.com/forum2/index.php?showtopic=727
~~~~~~~~~~~~~~~~~~~~~~~~~~~~~~~~~~~~~~~~~~
生活台語 影音資訊
“卡通動畫 台語” 的商品
(多讓小朋友看台語卡通 及多用台語和他(她)們溝通可以台語進步神速)
http://search.ruten.com.tw/search/ulist00.php?s=wecan_neil&k=%A5d%B3q%B0%CA%B5e+%A5x%BBy&c=0
台語(閩南語)朗讀稿聲音檔下載 (內有一百四十多篇台語白話文+mp3 )
http://www.yrhs.tnc.edu.tw/~local/index1.html
~~~~~~~~~~~~~~~~~~~~~~~~~~~~~~~~~~~~~~~~~~
更加濟?資料證明 國語(北京話) 非 中華文化之古韻
台語. 梵音咒語與河洛話, 北傳之佛經大多以河洛韻之漢文翻譯本流傳至今
下文內諸多事證來說明 國語(北京話) 非 中華文化之古韻
http://tw-buddha.com/forum2/index.php?showtopic=6559
(上面網址內有詳細事證說明 國語(北京話) 非 中華文化之古韻)
~~~~~~~~~~~~~~~~~~~~~~~~~~~~~~~~~~~~~~~~~~~~~~~~~~~~~~~~~~~
電影/視媒體大多胡言漢語(華語 北京話 ), 使台語人口流失嚴重, 真是比日治時代e國語化(日語化)影響還嚴重!!
振興台語之初步構想及規劃
http://www.socialforce.net/phpBB/viewtopic.php?t=18636
敬請幫忙轉貼/轉寄 匯聚更多人一起來行動 – 宏揚臺灣話河洛韻
感恩! 功德無量
~~~ 轉貼此則資訊 BBCode 代碼 取得, 請捺下面 網址 ~~~
~~~~~~~~~~~~~~~~~~~~~~~~
外國人的”唐話”為何不是現行之國語(普通話/北京話)? 那麼是啥??
(b)[免費e台語教材]台語鏗鏘八音教學影音檔報汝知, 教導如何用台語辨詩詞平仄韻(/b)
http://www.socialforce.net/phpBB/viewtopic.php?t=22277
敬請幫忙將上面網址 or 其內容
轉貼/轉寄 匯聚更多人一起來行動 – 宏揚臺灣話河洛韻
感恩! 功德無量
2/21 世界母語日, 大家來傳承與宏揚母語!
原住民數種母語已瀕臨滅絕應以最大優先拯救
台灣人應開使推動(台灣漢字正韻運動)為先。
以免數十年後台語亦步入瀕臨滅絕之列!
宜蘭腔女聲讀誦空城計 ( 台語口語化, 與文言文非常接近 )
http://media.ilc.edu.tw/twlan/twlan-mp3/t16_sound053-01.mp3
陳冠學文言文讀誦
http://www.taigu.org/index_files/HighSchool/mp3/art29.mp3
空城計 羅本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並無大將,止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軍,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消息,盡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眾將旌旗,盡皆藏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聲言語者,立斬;大開四門,每一門上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汝輩焉知?宜速退。」 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眾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生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 眾皆驚服,曰:「丞相玄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言訖,拍手大笑,曰:「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
~~~~~~~~~~~~~~~~~~~~~~~~~
台灣河洛語(漢字書寫接近文言文)
{臺語, 客語}才是悠久文化之音韻, 平上去入八音齊全
北京話是五音不全!!!
所以臺灣人可以通用北京話
但是台語, 客語, 原住民語更要日常生活推廣
因為暗藏悠久文化!!!
絕對不可斷層!!
看到這篇文章,讓我想起高中的一段回憶。我在下課時間請教國文老師:「『魚貫』有沒有『多』的意思?」–經過了這麼多年,就算現在拿這個問題去問其他國文老師,得到的答案大概都一樣–「『魚貫』主要是形容排列得很整齊,並不是用來形容多寡」。但是我不死心,我的理由有兩點:
1.「三人成眾(众)」,兩個人一前一後排隊不會有人認為是「魚貫」,至少總要有三個人以上才算,三個人以上就算多了。
2.魚通常是成群生活,一般觀念中魚很少單獨生活,池塘、河流、海裡的魚也大都是這樣,電視上的訊息也是如此。成群的魚多不多呢?
可惜當時沒有找到支持我的證據,現在想想也覺得有趣,不過同樣的邏輯其實也可以應用在其他的成語。
人多的時候可以用海潮來形容,例如「人潮」、「人潮帶來錢潮」,我們想像一下去海邊看浪的景象,是不是一個浪接一個浪一直打過來?人一直湧來是不是跟海浪有點像?再看看另一句成語「佳評如潮」,是不是說好評不斷,跟海浪一樣一波接著一波?
「人潮」後面如果加上「洶湧」二個字,讓我們想像一下地理課本中錢塘江的「錢塘潮」,是不是洶湧澎湃?是不是可以跟蘇東波的「亂石崩雲(穿空),驚濤拍(裂)岸,捲起千堆雪」相彷彿?
人潮可不可以用多,或是很多來形容呢?我暫不回答,先看看幾個例子。
1.「人聲鼎沸」是不是很形象化?人群聚集,就像鍋裡的水滾了一樣喧嘩吵雜,雖然用字簡潔可是卻能把當時的景象描摹得如此生動逼真。
2.「物議沸騰」也異曲同工,表現出輿論嘩然的景象。
3.「甚囂塵上」,如果是作文大概會寫:「住在公速高路或是大馬路邊,到了半夜還不得安靜,早上打掃家裡又是一地的灰塵」,可是成語就只要簡簡單單四個字。
同樣是形容吵,就可以有這麼多種講法,可見中文是很奧妙的。洶湧有沒有吵的意思呢?剛好有,所以「人潮洶湧」不僅表現了人多擁擠、一波接著一波,也表現人群眾多喧鬧。人潮究竟可不可以用多、很多來形容呢?如果是我改作文看到學生這樣用,我大概會圈起來,問學生為什麼這樣寫?講得出理由就給分或不扣分,不然就要扣分。
其實如果落實在生活中,「人潮很多」應該是講得通的,想想「暗流」、「暗潮」是不是只能有一股,可不可以很多?潮流、洋流也不一定只有一個方向,為什麼不能很多?以鬧區為例,同一條馬路人群熙來攘往,本來就不可能每個人都往同一個方向走。
古人看河流說「川流不息」、「不舍晝夜」,可是有的河是季節性、間歇性的,這句話就不適用了。現在如果有學生說街上「『車』流不息」,我會覺得他說的很對,不是死讀書。學生也會問–為什麼講「人潮洶湧」對,講「人潮很多」就錯呢?
真正的問題並非在字詞對錯,而是在腦袋裡。
用字遣詞並無絕對的對錯;在可修辭的地方(尤其是創作),故意的錯用亦無不可。
在許許多多的「人潮很多」的例子中,「人潮」其實比較適合使用「訪客」、「顧客」、「抗議者」、「參觀者」,有些亦可直白地以「來到這個地方的人」來表達。大部份的「人潮很多」是反射式大腦作用的產物,以至於還有人寫「人潮很少」(且非出現在網路書寫或新聞報導,而是在印刷出版的書籍,甚至還有學位論文!!)。說白了,原因在於表達者的思想懶惰或詞彙不足。他們的習慣跟您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