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年(2012)秋,中國上海的拍賣市場出現一本十九世紀的英國古書。由於此書所附的地圖以「Tia Yu Su」標示釣魚臺,拍賣這個物件的泓盛公司乃發佈新聞稿,宣稱「泓盛秋拍推出《大清國地理全圖》證實釣魚島屬於中國已經成為當時西方國家的共識」。
不令人意外地,此文鼓舞了眾多中國民族主義者。網路上的大量轉貼自不待言,官方媒體如新華網等等亦喜孜孜地引用這消息;《中國人大》雜誌則引用《文匯報》之報導,續彈中國國務院在九月推出的白皮書之論調;上海的《財富堂》雜誌較有創意,他們使用這麼個標題:〈故紙中的鐵拳〉。鐵拳?!好嚇人!不過,小心喔:在這些故紙堆練拳,只會練出七傷拳。
從「差不多」到「差很大」
在台灣,這則新聞幾乎沒什麼人注意。這不無道理:至少,上海泓盛的那篇新聞稿會讓人讀得一頭霧水。原來,那篇文章的第一句就寫錯了:
1867 倫敦原版初印《大清國地理全圖》硬皮精裝本一冊全。尺寸:17.3 × 11.1cm .原版初印、保存較好。(前引泓盛公司新聞稿)
此新聞稿所附的第二張照片告訴我們,這本書的標題是:China : The Country, History, and People(中國:國家、歷史與人民)。所謂的地圖應是書中所附,其名稱就大大地寫在地圖右下方:China and Japan(中國與日本),不是「大清國地理全圖」。
以上是點出的是新聞稿中自相矛盾的地方,這些是極容易看出來、且不難查證的錯誤。中國上自「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至一般網民憤青,那麼多人抄錄這則訊息,完全沒發覺其中蹊蹺,抄得不亦樂乎,這種精神著實令人敬佩。
該文最後一段也不正確:
據世界上最大的聯機書目數據庫——聯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OCLC/ www.worldcat.org)的檢索數據及相關資料可知,此本為目前已知世界上僅存的四本之一,亦或許是唯一一本流傳於私人手中的《大清國地理全圖》。另外所存世的三本分別存放於英國倫敦圖書館、美國加利福尼亞國家圖書館和英國愛丁堡大學圖書館。(前引泓盛公司新聞稿)
以同一資料庫搜尋,幾秒鐘的功夫,即可得知,全世界至少有十四家圖書館收藏此書,大多在英美兩國,澳洲有一本;還有一本,離上海不遠,就在香港大學!胡適的〈差不多先生傳〉問世未滿九十年,中國文化的功力已突飛猛進,更上層樓:「差不多」先生已矣,「差很大」先生萬歲!
我命名,故我擁有?
中國既然那麼想要擁有釣魚台,而且自認有理,那麼,何不上國際法院(ICJ)爭取呢?這是成本最低的方式,而且可以一勞永逸:日本若敗訴,只能鼻子一摸,乖乖退讓。中國人根本不必顧慮國際法院會偏心,何況,相爭兩造都是亞洲國家;更何況,國際法院十五位法官當中也有中國人。薛捍勤女士當然須迴避此案,日籍的小和田恆先生亦然。
不過,到國際法院,最好甭提這種論述:
書內收錄之大清國地圖,清楚的標註出釣魚島(Tia Yu Su/閩南語發音標註)屬於中國領土所轄之範圍。此書係第三國(英國)出版,由此可知自19世紀起,釣魚島屬於中國便已經成為當時西方國家的共識。(前引泓盛公司新聞稿)
打從Walter Henry Medhurst的A Dictionary of the Hok-Këèn Dialec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832)問世,西方就開始認識所謂的「閩南語」。曾統治過台灣的日本更不消說了。人家稍微翻翻字典,就可知道,「釣魚」在閩南語或台語之中,都不可能讀作「tia yu」或「tiao yu」,也不可能唸為「diaoyu」啦!
更基本的問題是,國際法院不可能接受這種只在中國境內講得通的「國際法」:
發現和命名是國際法上一個很重要的決定歸屬權的依據〔…〕(前引文)
這一招,美國在八十多年前就用過了。當時,老美在跟荷蘭爭奪Island of Palmas時宣稱,這個島嶼是西班牙人所發現,所以美國根據1898年的巴黎條約,自西班牙手中取得這個島嶼的所有權。老美亦搬出古地圖來聲稱:此島最早以「Palmeiras」之名出現在地圖上,而荷蘭諸國在十七世紀初繪製的地圖所使用的名稱如Polanas或Palmas均源自這個葡萄牙字;既然葡萄牙在1578至1640年間歸屬西班牙帝國,所以這個名稱證明西班牙擁有此島。
老美這套說詞在海牙的常設仲裁法院(PCA)踢到鐵板,原因很簡單:發現、命名的相關記錄只是證明「看見」,而這一切都不等於「擁有」。假如美國能夠提出西班人早於荷蘭人「擁有」的證據,就不必扯這一大堆。
更慘的是,許多十六世紀地圖(包括山姆大叔提供的那份寫著「Palmeiras」的古地圖在內)都顯示,菲律賓有許多島嶼先由葡萄牙人命名,但佔領這些島嶼的歐洲國家是西班牙,而非葡萄牙。如果美國能夠拿這張地圖而得到Palmas島的所有權,老美從西班牙手上拿到的許多菲律賓島嶼豈不是該歸還給葡萄牙?
這場官司在1928年4月14日宣判,美國敗訴。荷蘭乃高枕無憂地擁有這個小島,直到日本在1942年初揮兵南下,攻打菲律賓群島,一舉趕走美國人與荷蘭人。後續發展,大家都知道:大戰尚未劃下句點,老美就已從日本人手中奪回菲律賓;戰後,Palmas島隨著整個荷屬東印度群島歸還給荷蘭。1949年底,荷蘭不敵反殖民運動與國際壓力,放手讓印尼獨立。獨立建國後的印尼領有Palmas島至今,且將島名改為Miangas。
事後來看,美國與荷蘭相爭,到頭來只是預先幫日後成立的菲律賓與印尼解決一項領土爭議。
那次爭議落幕八十年之後,2008年5月23日,同樣在海牙的和平宮 , 東南亞的另一項領土爭端獲得解決。這次對簿公堂的兩造是馬來西亞與新加坡,雙方爭奪的主要目標是白礁(英文:Pedra Branca;馬來語:Pulau Batu Puteh)。那是個比標準足球場還小的地方,大概僅夠蓋一座燈塔:

在爭訟的過程中,馬來西亞使用的地名是馬來語的「Pulau Batu Puteh」,新加坡則使用照抄自葡萄牙文的英文地名「Pedra Branca」。國際法院按照慣例將兩個地名並列:

此案的爭訟兩造都未以「誰先命名」來支持自己的主張。有了美荷相爭的前例,雙方都不在這種事情上做無謂的努力。在提交國際法庭的備忘錄中,馬來西亞提到,馬來語的「Pulau Batu Puteh」本指白色的礁石,而「Pedra Branca」是這個馬來名稱的葡萄牙文翻譯(p. 3)。但他們也誠實地指出,關於白礁的最早文字記載是中國航海家鄭和所寫的(p. 13)。新加坡的備忘錄也提到,中國人作於十五世紀的地圖與航海記錄已稱之為「白礁」(p. 9)。兩國當然都不會因此而認為白礁屬於中國,國際法院也不會。
有趣的是,馬來西亞跟新加坡一樣,稱呼這場爭訟的第二個標的物為「Middle Rocks」(中岩礁),亦即採取英文名稱。國際法院的判決結果更有趣:Middle Rocks歸給官方語言為馬來語的馬來西亞,而被馬來西亞以馬來語稱呼的「Pulau Batu Puteh」(亦即Pedra Branca)則歸給官方語言為英語的新加坡。
總而言之,發現者也好,命名者也好,在這種領土爭議中都無足輕重。
所以,「這些珍貴的古地圖,所用之名稱都是根據福建的方言(即『閩南語』)來翻譯的,有力地證明了釣魚島始終是中國的領土」(前引新聞稿)之類的說法是行不通的。何況,按照同一邏輯、同一張地圖而無視國際法,以「Formosa」為主要的名稱的台灣豈不是應該「歸還」給葡萄牙?而且,既然「China」源自於梵文「चीन」(cīna),印度人豈不是可以採同一模式主張註記為「China」的土地是他們的?這樣就天下大亂囉!當然,就算印度人會如此瘋狂,中國人也無法同意:畢竟,中國不是無人居住之地,當地居民的意願表達才能決定中國屬於誰,不是嗎?(笑)
換言之,一上了國際法院,所謂的「故紙中的鐵拳」鐵定頓時變成貽笑大方的「花拳繡腿」。不過,若只是「花拳繡腿」,那也就罷了。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