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我國近年來的整體經濟成績不錯,熱衷於唱衰台灣的政客與媒體乃紛紛轉移陣地,以外國的經濟情況來製造我們落後於人的印象。走出金融風暴的南韓近年來有許多引人注目的表現,再加上韓劇在台灣蔚為風潮,於是這批人常常假借韓國的例子,來矇騙國人說我們是如何如何不行。最近,韓國大學畢業生的薪資又被他們拿來大做文章。這其實只不過是故技重施,不過,還真的有不少人老老實實地,甚至傻楞楞地相信。難怪這種宣傳伎倆可以被一用再用。
陳凱劭、杜震華、勞委會之分析釐清
所謂的「南韓大學畢業新生平均年薪為百萬台幣」根本是以訛傳訛。數日前,陳凱劭先生已在其部落格中考證其來龍去脈,揭露了中廣新聞網如何扭曲《朝鮮日報》的報導:
〔Opensalary的〕調查對象係「1000人以上大企業」,是該則新聞最重要的關鍵字,顯示南朝鮮該項調查,對象是該國頂尖的大學畢業生薪資,並不是一般大學畢業生薪資! 所以,這則新聞本來看看就算了,沒有跟台灣比較的必要。
這廝傳回此新聞,並加工過以後,哇,不可收拾了,兩個多月來,經統媒推波助瀾,全台灣的人都以為韓國隨便阿貓阿狗大學生都月薪7-8萬,年薪百萬。(陳凱劭,陸廣新聞網不識字兼嘸衛生:南朝鮮大學畢業生高薪之謎,2007年11月15日)
人家《朝鮮日報》明明已經自行把新聞內容譯成漢文,中廣還(敢)寫出那種報導,若非程度太差,就是別有居心。
除了陳凱劭先生的解析之外,任教於台大國發所的杜震華教授也看不下去那種以訛傳訛的論述,特地為文投書《蘋果日報》,以經濟學者的專業,從物價水準、敘薪制度等角度來估算、說明,韓國大學畢業生其實並沒有比台灣的好過:
根據美國中情局推估的台、韓2006年購買力平價人均生產計算,韓國物價應為台灣的1.48倍。許多人不相信韓國物價如此之高,但由許多案例可以看出這種物價差距實非臆測:《工商時報》9月11日報導,韓國首爾一間公寓的年租金為3千萬到5千萬韓元,約為台幣110萬到 180萬元之間,換算月租金為9萬到15萬元台幣,約為台北市一般公寓租金的3倍。韓國大學生即使賺到7萬元台幣,也租不起一間首爾的公寓,但在台北市3 萬元台幣應該是可以租到公寓的。〔…〕
依照經濟部投資處的資料,韓國在2006年開始實施年薪制,退休金併入年薪,而台灣卻還是在月薪外另計的。如果這項資訊正確,進行兩國比較時,台灣大型企業的月薪也許還要加上近一萬元台幣才合理,這還不談台灣大企業的年終獎金等其他因素。再加上韓國租稅較重,請問哪一國的大學畢業生會比較好過?(杜震華,〈韓國大學畢業生比台灣窮〉,《蘋果日報》,2007年11月19日)
次日,勞委會總算應杜教授的呼籲,發新聞稿澄清。我將其重點摘錄於下:
-
調查僅調查大公司及薪資水準較高之部分行業計1,336家,尚無法代表該國整體畢業生薪資水準。
-
上項調查之薪資定義除了經常性薪資以外,尚包括獎金、特別津貼、加班費等,而我國僅調查「經常性薪資」。
-
依IMF 2007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推算,韓國物價為我國之1.47倍,據此若扣除物價因素,韓國大學畢業生薪資為4.8萬台幣。
-
根據本會職類別薪資調查,將100人以上事業單位加以整理,大學畢業專業人員起薪(經常性薪資)平均為30,789元,研究所為35,580元,此尚未包含年終獎金、績效獎金、特別津貼、加班費等。另根據IMD 200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2006年韓國之年工時為2,439小時,為我國2,256小時之1.08倍。若將相關因素調整至比較一致的基準,則我國畢業生與韓國差距有限,並非報載相差2至3倍。
勞委會的說明與杜震華所言相去不遠,兩者都告訴我們:台灣大學畢業生起薪並不比南韓的差。
南韓之教育與勞工統計
勞委會其實可以找更多的資料,不必囿於媒體關於韓國的報導。
根據韓國勞工部的2006年統計,該國具有大學學歷以上的受薪者平均月薪為2636000韓元,換算成年薪是31632000韓元。請注意,這是所有具有大學以上(包括研究所)學歷者的平均薪資,並非指剛踏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
以南韓全國而言,總平均薪水大約是年資未滿一年者平均薪資的1.435倍。按這個比例來換算,韓國大學畢業生進職場第一年的年薪,包括固定薪資與額外給付在內,接近22043205韓元。
以去年的韓元對台幣的平均匯率換算,約合台幣752684元。再按韓國物價為我國的1.47倍換算(IMF數據),年薪相當於新台幣512029元。由於這個數值包含了研究所以上者的部分,所以 實際上韓國大學畢業生的年薪在新台幣五十萬以下,也就是說,不到中廣所謂的「南韓大學畢業新生平均年薪為百萬台幣」之一半!差額部分,中廣要不要付給韓國人? 哈哈!
根據勞委會的統計,2006年台灣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起薪為26700元。將此數字乘以12,可得平均基本年薪320400元。這個數字並不包括年終獎金、績效獎金、特別津貼、加班費。若把這些加上去呢?
以全國平均而言,非經常性薪資(含加班費、年終獎金、非按月發放之績效獎金與全勤獎金等)相當於經常性薪資的22%。按此比例推估,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後第一年的年收入平均可能達39萬元。一般而言,新人的年終獎金會比較低,所以用最保守的方式只加上半個月的年終獎金,我們可以說, 合理的平均值應介於33.4萬到39萬之間(此金額並不含資方所付的保險費、退休金等非薪資報酬) 。
這個數字比韓國那個含博碩士收入在內的 51.2萬低,但無論如何,雙方差距遠不如媒體所宣稱的「兩、三倍」那麼多。而且,即使這樣比較也還不夠合理。正如上圖所示,韓國大學畢業生在同年齡層人口中所佔的比例遠比台灣的低。
目前台灣每年大學畢業生人數超出專科畢業者甚多;而韓國專科的畢業生則僅略少於大學。
以2005年來作比較,當年夏天,台灣包括高職生在內的高中畢業生總數為 218392 人, 而秋天開學後,大學一年級學生
老k黨果然是物以類聚
改天遇到候選人來拜票的時候
也來對他們講一段好了~
那些腦殘統媒不嘶聲竭力唱衰台灣,是死不甘心啦!
引用好像不成功耶!自動連結網址引用:
http://blog.roodo.com/fairy220/archives/4507829.html
那些腦殘統媒不嘶聲竭力唱衰台灣,是死不甘心啦!
引用好像不成功耶!自動連結網址引用:
http://blog.roodo.com/fairy220/archives/4507829.html
媒體嗜血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不過慕容兄 你們嗜血的程度也不差喔
那篇中廣報導主要是標題殺人法
但內容是包含職員人數不到300名的中小企業的
你們抓著標題猛批 是很搞笑的事
至於拿知韓派來批日本出的書更好玩了
你曉得嗎 日本是個歇斯底里的可愛民族
你可以找到一百篇日本說南韓經濟大崩壞的文章
也可以找到一百篇日本說南韓把日本幹掉的文章
OK 重點是 我也不認為南韓的經濟有多神
他們有物價(通膨) 產業集中化 等等的危機
但是某些方面來說 台灣是被追過的
針對一些你提出的論點 我想我也有些話要說
因為我每天必須上班12小時以上
寫文章的速度沒有你產出的快 請原諒我必須花點時間整理
會想寫些東西 是因為我有日本同事
也有同事到南韓出差 (算long stay吧 XD)
我想實際看到的情況 會比大家光是在家點點滑鼠得到的資料來得實在
之前在凱劭的部落格中有網友也提到一個數據,是韓國經營者總會2003-2007年的畢業生起薪調查,足以說明韓國畢業生起薪的增長幅度並沒有急速的增長,早在03年就已經是那樣的數字,不能作為韓國經濟成長的例證。
媒體單單拿07年的數字來說嘴,是因為韓幣在五年內升值了25%以上,導致在換算成台幣時會突然暴增,可以誤導視聽。
老k及統煤自願墮落終日唱雖
其實是蠻適合永遠在野來監督本土政權的…
李嘉進的事後回應果然很沒誠意,像是被逼出來「道歉」的樣子。如此的問政品質及態度,成績該打不及格。
理深兄補充勞委會沒說明到的十分詳盡,感謝。
活人,如何不生氣?
連署:
請大家一起支持鄭主委!!要求李嘉進委員正式道歉!:
是嗎?一狗票人拿中廣的那篇報導都是用最高薪拿來跟台灣大學生平均起薪在那邊不知道比三小。
就算是用300人以上企業還是亂七八糟的比喻。這樣講好了,那篇是年薪制薪水的統計,後來又有一則新聞是月薪制的統計,然後還有另外一篇講的是非正職月薪的統計 (以上均指朝鮮日報),這些都不是大學生平均起薪哦,是被切割成三部份,但是這些人都是拿最高薪的那個來比,這根本就是惡意造謠嘛。
這可不只是標題的問題而已,你不需要替中廣護航什麼的。
至於知韓派朱立熙的部份,這位網友該不會以為他是日本人吧?
他只是拿那本書來說明而已,他對韓國的認識絕對比我們這些人來得深多了。
我們了不起就是客戶/供應商是XX韓國人偶爾會接觸到而已。
韓國超過了我們什麼,什麼沒超過我們,這些都是有數據可以看的。
某方面來說?那我可以告訴你:韓國人口超過我們了!(反正戰前的菲律賓都可以被宣傳成比台灣還進步了,相信這論調的人用”少子化” “出生率”之類的關鍵字八成也可以讓他們以為韓國人口今年正式超過台灣吧 :p)
誰在前誰在後那又如何?重點是台灣要朝向正常的路前進,知道人家什麼超過我們,
什麼我們贏他們。一味的在說韓國多少多少,我們多差多差,這都是沒意義的,
像是為什麼韓國 nominal GDP 成長迅速的同時,PPP反而一度還被我們拉開?
老實講啦,韓國比我們強的就是數位內容產業,不過我看那些在機機歪歪的傢伙倒是不太敢提這東西,是因為有該圈子的人因為投入該產業錢被捲到中國所以大家自律掉了嗎? :p
題外話,之前看到 WEF 的競爭力評比的時候,一票人看到韓國在前面就在假哀嚎真自爽說活不下去時,卻不正視台灣再不濟也還有第14名,這種要說他們不是在唱衰台灣?唬誰啊。哦對了,WEF的評比,台灣在教育上的名次非常前面,看了幾份特定立場研究員的報告,都會自動忽略掉這部份,這實在是非常有意思的行為 :p
一百多年前美國公理會教士,明恩溥 Henderson Smith(1845—1932),點出中國人使用數字缺乏精確的素質。
台灣在被日本殖民統治50年好不容易才脫離這種漠視精確的素質,看來不少台灣人從1945年遭受中國人多年的殖民統治後,也染上這種素質。
現在這一群中國人更進一步了,直接否定數字,感覺才是王道。
我覺得這是中國人的根本的素質問題,數千年來都在膚淺。
至於還會膚淺多久?我想就繼續神話五千年吧。
To Pig:
我想我的表達能力可能讓你誤會了,
我當然知道朱先生何許人也,
前文乃針對慕容桑的”日本極受重視”一言。
至於你的評論,有點各說各話的感覺,
你高興紮個草人自己打就打吧,
我也沒時間針對你一一反駁,
畢竟這裡不若bbs的對話式平台方便。
To 阿郎伯e柴桶,
你還服譍在國族主義之下?
alann 桑:
主張兩階段投票的阿K們可能會要求您講兩段喔… XD
阿茵 桑:
不排除他們的神經網絡出問題,無法感受到何謂唇亡齒寒 -_-
那個引用功能有時會秀逗,我三不五時會遇過。據個人經驗,念力是沒有用的^^
湖之心 桑:
對佛教徒而言,打蚊子是殘忍的,但還算不上嗜血;對我而言,打蚊子只是自我保護的本能動作。
關於中廣報導部分,Pig 桑既言,我就不重複了。
說一本書在一個月內日本印到第四刷「極」受重視,也許太過,但謂之頗受重視應不為過吧。與一般台灣媒體關於韓國的報導相較,朱立熙所過濾後的資訊基本上可信度高出許多。至於三橋貴明那本書是否言之成理,多方閱讀相關著作資料後多少能有更適切的判斷。
韓國並非我平日的關注重點。我這篇評論真正的著眼點還是在台灣。個人的基本想法與Pig桑一樣:「誰在前誰在後那又如何?重點是台灣要朝向正常的路前進,知道人家什麼超過我們,什麼我們贏他們。」
一個國家若真的想瞭解另一國,必須砸錢下去,培養相關人才、設置研究中心、佈建情報蒐集機制,這才是正辦。長期以來,歐美幾個強權都是這樣在經營涉外知識的(這也是強權得以成為強權的秘訣)。相較之下,常用半弔子方式理解外國的台灣該作的基本功夫還多著呢。這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之一:連人家的高等教育狀況都沒摸清楚,就拿人家大學畢業生領多少薪資來明講或暗示台灣大學畢業生真命苦,這根本就是務虛空轉。
gonlin 桑:
而且就算一國大學畢業生薪資很高,也還得考慮到其國內人口與薪資在學歷金字塔上的分佈狀態。假設某個第三世界國家只有1%的年輕人上得了大學,這些人畢業後所領的薪水可能會高出其他人數倍。就算這種高薪多於一個北歐國家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兩國比較的結果,有意義的部分應仍在社會分配的部分,而非是哪一邊的人錢賺得多。
關於韓國,我所查到的數字也沒看到什麼一飛沖天的奇觀,媒體所不(想)提的匯率變動的確是造成過度放大效果的因素之一。
hyc 桑:
我傾向於希望有另外一個比較像樣的在野黨出現,把國民黨擠到排名老三的小黨地位。那樣才會有真正的良性競爭。
妙子 桑:
我參考了您的部落格資料,是我該向您道謝才是。 :)
那個李嘉進跟邱毅有什麼不同?除了沒參加過親民黨… -_-
Pig 桑:
還有…韓國清算過去不公不義之程度也比我們高,另外,在把首都由「漢城」改名為「首爾」時似乎也沒多少人覺得世界末日來到 -_-
與您所提到數位內容相關的還有電影。韓片比以前有相當大的進步。台灣若真的想見「韓」思齊,倒是可以先請我們的政府機關好好觀摩人家的網站。
台灣人太過熱衷於排名,從看待自己的小孩到看待自己的國家,排名好像是天大地大之事。這種心態固然在某種程度上會激發競爭力,可是很容易使人忽略應從長期著眼,去開發自己特有的可能性。正常國家看待外國時會想要學習外國的優點、避免重蹈其覆轍、認清彼此的合作與競爭事項,而不是比這比那的。沒自信的人老愛跟人家比,而且越比越沒自信,社會國家也一樣。對於心態健康者,排名是個促進成長的工具;對心態不健全者,排名會是耗損自我的負面力量—若再加上有心人的選擇性放大、縮小,那問題就更嚴重了。
阿郎伯e柴桶 桑:
看了您的留言,我突然有興趣去了解:阿拉伯數字在不同社會被接受(與排斥)的歷史…
另外還想到,順此向各位朋友推薦一本書: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
我想我說的很明確吧,題外話的部份就不論了 (因為是題外嘛 :p) 前面的就是針對湖之心網友提到的”打標題”的部份為主,這就算有稻草人也是媒體紮出來給人打的。
簡單說就是新聞媒體拿沒有消化過的東西替自己的立場背書,政治人物拿媒體製造出來的東西講些五四三的東西。這好像叫垂直整合吧? :p 老實說這個問題是普遍性的,不要說這些泛藍媒體了,一樣有被視為綠媒的拿出來亂批指責對手,這都是很沒有營養的。
就是小時候被教育是中國人,高中過後自己覺醒。發現自己是中國人根本是騙局一場,台灣人才是自己最自然的祖國認同與歸屬。
台灣就是缺乏正常的國族主義,才會有這些畸形紛爭。
物理、數學、化學這些基礎科學,甚至是人類學門都是一堆數字所堆積出來的,一個國家或是湖之心所不屑的國族,其看待數字的觀念也可以看成是這個國家或是國族科學進步的指標。
同是亞洲國家,日本脫中入歐後,對數字準確的要求,從手工具的的製造就可以看出來,日本國家會進步不是沒原因。
台灣被日本殖民半世紀之久,1945年終戰當時,台灣是亞洲第二個有辦法舉辦萬國博覽會的地方。從1924年就繪製出1/300000的台灣全圖可知,台灣人揚棄中國人素質,在往一個對數字精確的進步道路上前進。可惜1945年後被中國人殖民統治,又走回頭路了。
就如同李濤在節目上斷然地說:「觀眾不要聽這些數字」。對中國人而言感覺才是王道,老子爽就可以。
中國衰敗到今日不是沒原因的,而台灣被一群中國人帶衰兼唱衰才是令人痛恨。
實際上目前台灣的媒體或網路就是人云亦云的風氣
從不在意求證的重要性
無論藍綠都有誇大不實的數據和拿住小辮子窮追猛打的現象
立委的素質低落更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整篇文章我最在意的反而是
“若將相關因素調整至比較一致的基準,則我國畢業生與韓國差距有限,並非報載相差2至3倍”
心情一陣低落
我只知道10年前去韓國玩三天台幣1000元都花不完(吃東西 交通 買些紀念品)
去年去韓國玩三天台幣5000都不太夠用(一樣吃 交通 紀念品)
10年之間從不考慮韓國的競爭力到今天其實差距有限
與其焦點放在誰誇大不實誰藉題發揮
還不如好好討論如何借鏡提升台灣之後的畢業生競爭力來的更有意義
現在的台灣就是缺少建設性的意見和落實的執行力
所有的政客或政論節目都是破壞性的意見和無內容的漫罵
「我只知道10年前去韓國玩三天台幣1000元都花不完(吃東西 交通 買些紀念品)
去年去韓國玩三天台幣5000都不太夠用(一樣吃 交通 紀念品)」
這不就是重點了嗎?你是去玩三天都有這種感覺,當地人可是每天都待在那種生活之下的。放心好了,你絕對不是一第個抱怨韓國物價貴的。(嗯?10年前?亞太金融風暴?) :p
韓國高薪的員工數字光鮮亮麗,低薪的員工月薪約台幣3萬,薪水可能連租一間套房都有困難。(在所謂的百大企業裡面,一樣有這種的員工)。而台灣聯發科這類公司員工的薪水是以數百萬年薪來計算的,但是月領2萬5的薪水(就算要說2萬也可以)並不會讓你日子過不下去,最多就是昂貴的物品買不下手而已。
台灣人喜歡過哪樣的生活呢?如果一個人說希望過好日子,要拼生活,但是又對韓國的那種生活有憧景,那我就不知道他的好日子的定義是什麼了?
至於台灣畢業生的競爭力嘛,WEF給的評價可是相當高的,請大學生們不要瞧不起自己了。
不太清楚樓上舉例要說明的是什麼?
是想說韓國這十年來的物價飛漲嗎??
希望韓國人民不要民不聊生啊…XD
(被插隊了…XD…)
To 阿郎伯e柴桶,
我有說我不屑嗎? 不要把你心中的投射套頂帽子在我頭上
確實,你被教育成中國人久了,連帶喪失對數字準確的要求,
慕容版主的一篇文章,明顯的錯誤居然沒人指正,
還被到處轉載,呵….
還好,在我懂事之前,蔣匪已經見黃泉,
沒有像你們一樣被荼毒到迷失自我。
醒醒吧,新的台灣之子腦袋比你們清醒得多。
To Pig,
雖然南韓有一半人住在首爾,
但有另一半不是,他們鄉間的落差之大,足以供應低薪的員工,
不要為反對而反對,
聯發科嗎,呵呵…..,恰巧在我的公司對面,
剛從那下班回來,今天颱風夜,泰半的燈還是明的,
拿一間Top中的Top出來,你想表達什麼意思?
舉的例子有兩個意思
1.韓國物價飛漲(都市地區)
2.韓國所得飛漲
韓國這個國家的發展很極端
貧富差距差很大
政府的調節能力不足
不過其政策大力扶植國內企業的方式和確定全國發展方向的方式值得肯定
反觀台灣政治因素過度內耗
許多政策搖擺不定
這些都是值得學習討論的地方
我主要是想表示
任何案例都有好有壞的多面性
任何政黨都不應該只挑想批評的地方批評
忽略比較正面的意義
民眾也應有多面思考的能力
不該只聽取某一方面的說法
很抱歉,韓國的平均物價就是比較高,雖然首爾特別高,但是不表示別的地方的物價就低到什麼程度。韓國的物價,說實在的有些也是他們自己甘願的。知道韓國牛肉為什麼特別貴嗎?(當然,理論上美國牛肉衝進去之後價錢就會下來了)
另外我講的三萬可不是什麼鄉下地方的薪水,這個就是該國的公司對非正職員工的薪資水準,要賺大錢,想辦法弄到正職吧。韓國有接近40%的勞工是非正職,這些當然也不會在失業率裡面看到,甚至連薪水(無論年薪制或月薪制)的統計都不會列入。台灣某些行業也有這種情況,不過一般來說薪水很少低於兩萬的,而且通常不會待太久就有正職。要嘛真的不行就去找別的工作。當然,這種職缺的增加有好有壞,但是台灣真的要走向韓國的這條路嗎?這樣走對統計數字有很大的幫助,對頂尖人才也會有更大的吸引力,在某些情況對於社會底層的人來說有較低階的就業門檻,但是你願意不願意呢?
說不要為反對而反對,但是我看到的怎麼都是你在為了說台灣比韓國爛找一堆理由?
至於聯發科?為什麼我舉聯發科,我這邊是要抓一個高薪的代表,然後對比一個低薪的代表:台灣的高薪和韓國的高薪一樣年領數百萬,但是韓國低薪的勞工負擔遠比台灣低薪勞工來得重,如此而已。如果你覺得用聯發科叫top中的top不公平,那就隨便找間有發股票,年薪上百萬的公司來放在「高薪」的位置吧,這個在竹科不難找。這樣總公平了吧。媒體在拿韓國的頂尖薪水跟台灣平均薪資比到是不會覺得不公平就是了。
哦,其實MTK也沒多有錢啦,論平均薪資的話搞不好還比一堆公司低。TSMC也是一樣,在分紅費用化之前,這就是台灣平均薪資的盲點,大家心知肚明,但是媒體在炒作的時候絕對不會跟你講這種事情。
>>不過慕容兄 你們嗜血的程度也不差喔
那篇中廣報導主要是標題殺人法
但內容是包含職員人數不到300名的中小企業的
你們抓著標題猛批 是很搞笑的事
::既然你也認為中廣的報導是標題殺人法,那麼抓著標題猛批,有什麼搞笑的?不太瞭解,請告示一下。
幾篇留言下來,只看到你惦記著版主的數據錯誤,以及你也有些話要說,但也一直沒看到你說出什麼來(除了抓錯以外),這大概不能只說是嗜血,而是混血摸魚。還請真的說些什麼來,讓我可以學習一下。
另外,你偷渡了一個概念:「實際看到的情況 會比大家光是在家點點滑鼠得到的資料來得實在」
請先解釋一下:你同事到南韓出差所看到的,是全面性的?還是局部性的?是微觀?還是巨觀?你同事是怎麼看的?是具有專長的分析研究,還是一般外派職員的感覺?你同事的Long Stay所經驗的為什麼就比朱立熙跟三橋貴明的經驗來的有價值或者貼近事實?
你有日本同事代表了什麼意義?代表另一派看好韓國經濟的日本人嗎?如果是,so what?有這一派不代表那一派是錯的。
實際看到的情況,不一定會比在家裡點滑鼠來的實在。要使之成立,必須先設定前提,否則只不過是假命題而已。相較於版主的認真,請你至少也認真一下吧。
「不過其政策大力扶植國內企業的方式和確定全國發展方向的方式值得肯定」
其實台灣的產業也是靠政府在推的,尤其是資訊產業,差別只是程度而已。 像 acer 就靠政府渡過了不少次難關。(從上個世紀到這個世紀都有)。而韓國的產業基本上就是政商緊密結合,可以看一下近年來的韓國大頭的出身就知道了,也因此韓國的大企業包山包海,支撐著國家的運作,反過來說如果這些企業出現問題,韓國政府不管是為了裡子還是為了面子都要拼命挺下去。不過在台灣不好意思,這就算不叫官商勾結也叫圖利廠商了。
上次不知道是哪個傢伙說韓國就是因為政商脫勾所以怎樣怎樣… 那個叫人醒醒的請去波一下這位仁兄吧 :p
「反觀台灣政治因素過度內耗
許多政策搖擺不定」
這點就很討厭了,尤其是很多東西明明就是邏輯不通的東西,像台灣之前的中年失業潮有不少是因為廠商西進產業外移而造成的,但是卻有人會認為要開放赴中國投資就能解決這些問題,這合理嗎?
當然,有些產業在台灣確實沒有利潤可言,要嘛就是想辦法升級,要嘛就是外移。今天大開放便門的話,對產業升級,或是解決就業問題之類的,反而是造成負作用吧?開放產業赴中國投資與否事實上在不同產業上應該會有不同的情況,簡化成要/不要很不恰當的,說「不開放台灣人就活不下去」或是「開放了台灣就會活不下去」都是很奇怪的事情。美國對廠商赴中國投資或是中資購併美國企業的立場也不是通通放行或通通不准,視敏感度而定。
不過有一點值得高興的是,政治上怎麼吵,實際上對經濟的影響力遠比政媒炒作來得小,台灣在總預算上的內耗造成上半年政府支停擺,或許有些影響,但是目前看來全年經濟成長率表現還是相當不錯。
Pig 桑:
政媒垂直整合之目的在於打心理戰。當心理戰是藉由扭曲言論市場、甚至殺雞取卵(例如打擊民心士氣)的方式進行時,我們就只好進行反作戰。政媒垂直整合運作之所以行得通,市場乃其因素之一。這個市場的縮小與台灣公共領域的升級是一體的兩面。
我多年前曾聽過一位專攻韓國經濟政治史的西方學者演講。若我記憶無誤,他當時說,韓國長期以來是由兩百個家庭壟斷政、商大權。由於對瞭解韓國的興趣有限,我從未去查證過他的說法。
台灣這二十年來的政治社會發展在很多方面是在走歐美先進國家所曾過走的路,包括所謂的政治亂象。不過,他們較少有像台灣這種國家認同嚴重歧異的問題,而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錯誤後,逐步修正制度與習慣,就大致上了軌道。
另一個重大的差異是,現在全球化的發展程度較高。這牽制、削弱了國家掌控內部的能力。就業方式的改變屬於這種資本主義式全球化之一環。一些西歐國家也碰到長期雇用制被挑戰所帶來的兩難與抗爭。在全球化的結構中,高流動性使利益分配更不均。誠如您所說的,這一方面使得金字塔上層的人獲得更多的發展可能性,另一方面則增加了下層者在經濟活動上的可被替代性。而國家這種本身在空間上無法流動的組織雖可透過國際網絡增加籌碼,但這又往往造成更深度的全球化,並提高了減少內部社會不均的工程難度。
阿郎伯e柴桶 桑:
我猜您所說的人類學是指體質人類學…
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科學與技術在漢文化傳統中被長期被壓抑。儒家思想本就較注重道德與政治,再加上科舉考試的導引,傳統菁英看不起所謂的「雕蟲小技」,而這種態度對整個文化有重大影響。
日本與亞洲大陸隔了一道海,漢化程度較淺。另一方面,日本並未長期提供一個夠規模的統一國家體系來與儒家思想發展互饋。此外,有一部份日本文化史學者認為,從一些經濟活動與技術創新的跡象來看,日本社會在江戶時代已開始出現初步現代化;而後來的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有一部份的原因在於,前一時期的日本社會已不期然而然地作了若干準備。
bmilk 桑:
同意您的基本想法。
我認為,朝您所期望的方向去改善的路上,有一堆大石頭:在能力上與倫理上都不夠專業的媒體(media)。如果在路上走的人夠多,應該遲早會把這些石頭移走。
捲 桑:
這個樂多系統在預覽時不會列出其它回應,除非所填的數字有錯或者預覽逾時。我猜,這是您被插隊的原因。
套句廣告詞:這時…來一片… ^^
湖之心 桑:
拙文原版的數據所依據的還是名目薪資的數據,但計算方式與實質薪資計算方式略有不同。算出的數據本身另有意義;所謂的「錯誤」在於:它們不代表「實質薪資」。
我比對過正、誤兩版本的數據。其實最大的偏差出在高估1981-1997年期間的真實情況。相反地,在2002-2004年期間,兩條數列線幾乎是吻合的。此外,兩者也都呈現自1990年以後下降的趨勢。這多少可以解釋,為何大部分的讀者沒發現第一版的數據有問題,換言之,錯誤還不夠「明顯」到讓讀者發現覺得有蹊蹺(我不排除,可能有少數人發現了,卻懶得跟我講)。
對數字講究與對數字敏感兩者宜被區分。一般人在讀一篇論文時,通常在文責由作者自負的前提下,先選擇相信其基本材料之引用。一般而言,有兩種情況會使讀者進一步仔細查驗:當文章本身論點出現漏洞、或內容與讀者原來的知識間的差異達到嚴重矛盾的地步。
在我看來,整個由我的失誤所引起的故事中,最有趣的部分在於:包括我在內,多數人都沒察覺1981-1997年的許多數字被高估。
Tiat 桑:
對於同一問題,我早先因為時間不夠,所以直接跳到後端去作回應。您寫出了許多我放在頭腦裡面的話,謝謝 :)
TO pig,
『哦,其實MTK也沒多有錢啦,論平均薪資的話搞不好還比一堆公司低。TSMC也是一樣,在分紅費用化之前,這就是台灣平均薪資的盲點,大家心知肚明,但是媒體在炒作的時候絕對不會跟你講這種事情。』
呵 這正好點出 在分紅費用化這個照妖鏡之後,那些高配股公司的分紅及總年薪會滑落的事實,其結果只是更凸顯我們連大企業的薪水都不如南韓的大企業罷了。我也是一名IC設計工程師,園區有好幾打認識的同學朋友,不會不瞭解分紅費用化的衝擊,事實上我也是反對分紅費用化的一員,然而,每當有人說我們劫股東之財濟我們的口袋,我還真的很難提出夠強力的論點合理化,如果你曉得TSMC費用化之後,高階工程師的收入將短少1/3,你就不會拿這個例子證明台灣的薪水有多高了。
To Tiat,
我已經很認真了,最近每天回家休息的時間,有50%花在蒐集資料,
我自己也是不出國的滑鼠派,並沒有顯得比較高竿,
我的意思是,在我們數據量化的背後,存在的資訊落差(不是所有存在時效性的資料在網路都找的到)與統計失真,當然,在網路上找找數據寫文章,這點我還是會的,我在前文也有宣告正在進行,等完成之日自會宣告,屆時還不吝你花點時間批評我的拙作。
如果你有到過ptt政黑,你應該慶幸我的砲火沒有直接對準慕容版主了,其實我還滿佩服他的文采,換做是沒什麼料的人,我不會花兩三天做完嚴謹的確認才對版主提出指正,要知道,學術很看重數據的正確性,但我相信版主只是一時誤用而非假造(這是很嚴厲的詞),這已經充分代表我的尊敬。我想,批評都是很簡單的(包括我自己),你何嘗也不是在做跟我一樣的事?
anyway 這裡真的不是很容易對細節一一回覆,我看的眼快拖窗了,
請原諒我的畏戰..
To 慕容桑,
你對文字的斟酌真的令我佩服,差點被你導引 >_
「呵 這正好點出 在分紅費用化這個照妖鏡之後,那些高配股公司的分紅及總年薪會滑落的事實,其結果只是更凸顯我們連大企業的薪水都不如南韓的大企業罷了」
這段的邏輯很好笑,既然還沒被「減薪」,因為將來分紅費用化而造成的實質薪資減少又怎麼會「突顯」出連大企業都不如韓國?更別說你們這些人在比較台韓年薪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比到股票這段,結果現在出來說費用化之後會怎樣怎樣,這不是很好笑嗎?
「如果你曉得TSMC費用化之後,高階工程師的收入將短少1/3,你就不會拿這個例子證明台灣的薪水有多高了。」
這不就表示這個產業”現在”的薪水有多高? :p
這個論點也是有問題的,先不要論前面說的”用同樣的時期來比”問題,要比較當然是拿實際上的薪水出來比,減少的比例不能代表什麼。事實上很多人就算”大幅加薪”後薪水還是數百萬,只是這個”數”沒有之前多就是了。因為薪水不會給太低,不然大家就跳了。 NV在台灣開價願意開到年薪快 2M (約5500-5800萬韓元,如果你們喜歡拿韓元比的話) 給4-5年工作經驗的人,你覺得公司對你太差大不了就去外商吧。
你自己也知道,就算”加薪” 30%-40% 根本不足以填補股票的缺口,就顯示了「現在」拿股票是有多好賺的事情。 (至少竹科公司習慣這樣發薪水的滿地都是) 這是現在式,不是未來式。講實在的,分紅費用化的連帶作用就是平均薪資的數字會提升,但是員工領的錢實質會變少,這個是本來就是已知的,但是在比較薪資的時候這些政媒為了自己的立場絕對會刻意忽略掉這些東西,就跟你一樣。
>>我已經很認真了,最近每天回家休息的時間,有50%花在蒐集資料,
::我不需要知道這個,所以你不用拿出來講。
>>我自己也是不出國的滑鼠派,並沒有顯得比較高竿,
我的意思是,在我們數據量化的背後,存在的資訊落差(不是所有存在時效性的資料在網路都找的到)與統計失真,當然,在網路上找找數據寫文章,這點我還是會的,我在前文也有宣告正在進行,等完成之日自會宣告,屆時還不吝你花點時間批評我的拙作。
::既然你也是滑鼠派的話,按照你自己之前的說法,你的文章根本不值得一看:「我想實際看到的情況 會比大家光是在家點點滑鼠得到的資料來得實在」。你還是不要太認真了,就在回應裡或者PTT瞎密版的,直接把砲火對準版主就好了啊,裝什麼高尚?
>>如果你有到過ptt政黑,你應該慶幸我的砲火沒有直接對準慕容版主了
::我討厭浪費時間看程度不夠的人噴口水,所以我沒去過。你砲火要不要直接對準版主,也不關我的事,我不需要慶幸或不慶幸。
>>我想,批評都是很簡單的 (包括我自己),你何嘗也不是在做跟我一樣的事?
::你錯了,我前一則並沒有批評你,而是在質疑你,你要是想討論下去,還是先回答我的質疑吧。喔,對了,後面那句是在羞辱我嗎?這一招沒用,請盡量,不過你還是得對你說過的話負責,請先回答我的質疑。
湖之心 桑:
借用紀貫之所寫的來回應(我不知道原文,只讀過英譯):
To the distant observer
They are chatting of the blossoms
Yet in spite of appearances
Deep in their hearts
They are thinking very different thoughts.
Pig 桑:
不好意思,插句題外話。
通常,我們這種小股東對員工配股頗反感;不過,我認為,員工配股確有其在公司治理與發展上的優點。
Tiat 桑:
江湖兄弟版:您真不夠意思 ^^
心理醫師版:分得清楚你、我、他乃健全人格之重要條件。
我當然是主張後者囉 :)
其實員工配股也不會完全消失,但是不會變成像之前完全以的那種發法就是,
之後會比較像美國的發法吧。
對股東來說,分紅費用化後至少你在看公司的 EPS 的時候,不需要先把員工分紅的部份扣掉就是了 :p
Pig 桑:
謝謝您的說明。
這樣一來,外資也比較不會碎碎念或愛買不買的吧…
南韓月薪七萬是不包含年終跟分紅,包含的話為八萬至九萬七!
台灣就算【台大研究所畢業】,薪水也比不上南韓高中畢業!
以台灣三師來說,算是頂尖人才了吧!
台大醫院第一年住院醫師,薪資約六至七萬
考上律師,起薪約四萬多
考上會計師,起薪也是四萬多
現在連澳門都覺得台灣薪資很便宜
台灣怎麼會變成這樣?
【2007年,台灣.研究所畢業3萬五至3萬六】
平均起薪來看,國外研究生為36,689元;國立研究生為
36,086元;私立研究生為35,178元。國外研究生比國立研究生平
均多出603元;國立研究生比私立研究生多出908元;國外研究生
比私立研究生高出1,511元。
http://hotnews.cc.nthu.edu.tw/view.asp?ID=2797
【2007年,南韓.大學畢業生.月薪七萬至九萬七】
南韓朝鮮日報2007.11.12
據調查顯示,今年四年制大學畢業後進入公司的新職員月薪(包括獎金和基本工資,以未實施年薪制的企業為准)為198.3萬韓元。比去年的187.9萬韓元上漲10.4萬韓元(5.5%)。
實施年薪制的企業比不實施年薪制的企業按級別月薪高出30萬~77萬韓元。
http://chinese.chosun.com/big5/site/data/html_dir/2007/11/12/20071112000012.html
經過計算後,1983000 南韓圜 等於 70823 新台幣,
實施年薪制的每個月約八萬元新台幣。
【2007,澳門.餐飲業起薪三萬二】
http://forum.ctjob.com.tw/showthread.php?t=610
根據人力銀行的統計,今年澳門來台徵才的職缺,是去年的12倍,其中以餐飲、運輸、旅遊業最多,而薪資比台灣高上5成左右;比方有餐廳徵10名服務員,薪水從3.2萬到4萬8不等,酒店徵櫃檯或是服務員,月薪3.8到5萬。
另外
南韓調查是由「韓國僱主聯盟」所為,調查廣達【1336家】僱用人數在100人以上的韓國大企業。
相同規模的企業在台灣,大學畢業起薪約為南韓的1/3至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