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拿西方國家製作的古地圖去爭釣魚台(尖閣群島),此舉形同練七傷拳。為什麼?答案明顯地寫在本文上篇提到的那張題為China and Japan的地圖上。
面對那張地圖,許多中國人盯著渺小的釣魚台,卻沒注意「China」寫在哪兒。「China」五個字母分散排列,「C」又印在四川省的西北部:這意味著,Tibet(西藏)不在中國境內。
有人會懷疑,以上解讀是否正確;有人會懷疑,地圖作者是否誤植。我們先來探討第二個問題。一旦得出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您會發現第一個問題迎刃而解。
從沿海諸島的標示等細節來觀察,然後對照同時代的地圖,我們可以說:這張隨書出版的地圖應該出自行家手筆。是誰?在有緣查閱原書前,我稍做了一些考證。不論這些考證的推論正確與否,我們都可以透過同時代的地圖來考察這張地圖的「China」是否擺錯位置。
首先是Alexander Keith Johnston在1861年出版的同名地圖。從線條、拼音、字體、套色等特徵來比較,這幅地圖頗似1867年版的China and Japan:

cans Cartography Associates.
1867年的那一張可能也是由A. K. Johnston繪製,或可能出自這位著名地理學者與其兄長共同創辦的地圖出版社W. and A. K. Johnston。
兩張地圖最明顯的差異在於:在1861年版中,日本被放大,置於在右下角,自成一個單元。既然中日兩國明顯區隔,作者並未在中國的範圍內另行標示「China」,而是藉由在中國各省的邊緣著色,來讓讀者辨識中國的範圍。最北位於直隸省,最西位於雲南省:這個「中國」等於「十八行省」(直隸、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山東),不包含西藏,亦不包括滿州、內蒙古、外蒙古、新疆。
地名的字體選擇也符合此定義。且將圖2的標題放大來觀察:

如圖3所示,省名如「Yun-nan」(雲南)以全黑、實心的粗體字標示;標題「China and Japan」所使用的字體則襯有灰色網底,一如標題上方的「Burmah」(緬甸)。緬甸王國當時尚未被英國滅亡,所以在地圖跟中、日兩國處於同一等級。
接下來,我們把「Tibet」這個字放大:

顯然,「Tibet」(西藏)跟獨立國家緬甸屬於同一等級,其字體異於右上方的「Kansu」(甘肅)、「Sechuen」(四川)。
這位作者弄錯了嗎?且看以下這張於1873年在紐約出版的〈China and Japan〉:

眼熟?嗯,這張的原圖亦出自A. K. Johnston的手筆,內容大致與1861年那一張相同,但印刷套色的品質沒那麼細緻。它被編入於紐約出版的一本地圖集中,時為1873年。死於1871年的A. K. Johnston未及看到這本地圖集的出版。在此圖上,中國各省地境被整個著色,所以「China」的範圍更加清楚:非但不含西藏,也不包含新疆、內蒙古、外蒙古、滿州。
在同一本地圖集中,亞洲全圖中的「China」(綠色部份)也是如此:

cans Cartography Associates.
在十九世紀,以「China」為標題的地圖幾乎都僅限於「十八行省」,例如1854年在愛丁堡出版的這一幅:

又如1883年在芝加哥出版的這一幅:

看膩了英美製作的地圖?來張Made in France吧!

Source: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上面這幅出版於1884年的地圖是民間繪製、出版。下一張則是由法國軍方於1886年繪製的情報資料:

Source: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在圖10中,「中國邊界」(Limite de la Chine)以「+++」串起的線條表示:

所以,圖中的「Thibet」(西藏)跟「Mongolie」(蒙古,含內蒙)都在「中國」之外:
西歐繪製的中國地圖皆如此,東歐也不例外。以下是1900年於聖彼得堡出版的中國地圖:

這是俄國漢學家Emil Bretschneider(1833-1901)的名著History of European Botanical Discoveries in China第二版(初版於1896年)之附圖。E. Bretschneider曾被派駐於北京十七年,對中國的瞭解不在話下。此圖在細節上容或有誤(例如「Tainan」之標示位置不對),但是在「中國範圍」這種基本理解上不至於出大錯。唯一的明顯缺點是未及更新:台灣已在數年前送給日本。
二十世紀初,專業的地圖出版公司多已將台灣標示為日本領土,例如於1901年在倫敦出版的這一幅〈China〉:

這幅地圖連日本與中國的海上國界都標示出來。現在中國據以爭南海諸島的「九段線」則完全不存在於圖上(其實,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所有地圖都沒那種標示)。此圖的「中國」基本上仍等於十八行省地境,但另加入當時尚未設為奉天省的「遼東」(只呈現其南部)。
另例如本文之初曾介紹過的W. and A. K. Johnston在1910年出版的地圖集。這本地圖集仍以地形圖為主,其中的中國地圖所呈現的範圍略同於該出版社在1861年印行的那一幅(圖2)。兩圖的主要差異在於:1) 註明台灣被送給日本(to Japan);2) 甘肅省範圍延至河西走廊以西;3)滿州被清楚標示為「Manchuria」。不過,Manchuria(滿州)、Mongolia(蒙古)、Tibet(西藏)的字體仍同於Burma(緬甸),位階高於中國各行省。

這幅地圖所呈現的中國仍等於十八行省。如前所述,它出版於1910年。翌年,爆發了辛亥革命。革命爆發翌日成立的「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掛出的旗幟是「十八星旗」:

二十一世紀,有人以電腦繪圖重現這面旗幟:

為什麼中華民國的第一面旗幟上畫著十八個圓點?總不會是指「十八羅漢」、「十八王公」、「十八般武藝」、或「十八姑娘一朵花」吧?沒有別的原因,除了「十八行省」。事實上,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在成立後的第二天所發佈的《布告全國電》中就講了三次「十八省父老兄弟」。
上海的那家拍賣公司宣稱「《大清國地理全圖》證實釣魚島屬於中國已經成為當時西方國家的共識」;但是,那張地圖既非「大清國地理全圖」,也無法證明釣魚台屬於中國(參閱本文上篇)。更慘的是,從1861年到1910年,幾乎所有以「China」或「China and Japan」為標題的地圖都顯示:「中國等於內地十八省」。這是「當時西方國家的共識」,也是武昌起義的革命人士對中國的認識。
所以,許多中國人想藉著這些古老地圖來爭釣魚台,不僅無法達到目的,反而提醒世人:在歷史上,中國不包含西藏、新疆、內蒙、外蒙、滿州,而中華民國成立時不包含台灣,也沒有所謂的南海九段線。所謂的「故紙中的鐵拳」真的很厲害,既可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緣政治夢想打得煙消雲散,也可將「大中國」的國家疆域想像打回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