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by Nicolas Genin
從威尼斯影展到奧斯卡獎競賽,《色│戒》的國籍問題一再引起爭議。本文並非要回答這個選擇題,而是要由此出發,綜合泛論李安迄今之作品,並兼談及李安與台灣的關係。
以分析政治、社會為主,為小眾中的小眾而寫。
Quand il est question de raisonner sur la nature humaine, le vrai philosophe n’est ni Indien, ni Tartare, ni de Genève, ni de Paris, mais il est homme.
(When it is a matter of reasoning about human nature, the true Philosopher is neither Indian, nor Tartar, nor from Geneva, nor from Paris, but he is man.)
Jean-Jacques Rousseau
從威尼斯影展到奧斯卡獎競賽,《色│戒》的國籍問題一再引起爭議。本文並非要回答這個選擇題,而是要由此出發,綜合泛論李安迄今之作品,並兼談及李安與台灣的關係。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荀子
教育部長杜正勝曾不只一次在國會提醒立委注意自己的用詞。最近被糾正的人是在質詢時口出「什麼碗糕」的國民黨籍立委郭素春;在郭素春之前,至少還有在質詢中使用「搞」這個字的李慶華。這兩次糾正有個共同原因:不登大雅之堂的語詞不宜在國會殿堂使用。
「有人說我不喜歡儀式,其實並不正確。
我不喜歡的是沒有創意,而且極其世俗化,
甚至粗俗草率的官樣文章。〔…〕
不管在哪個崗位工作,我始終是竭盡所能,盡力而為。
凡事追求效率,不遺餘力。
講究品質,更是近乎達到不輕易妥協的地步。
不過,我也絕非一般訛傳的,是一個無 可救藥的完美主義者。
事實上,我祇是一個務實的理想主義者。」
陳定南
卸任法務部長時之告別講詞
2005年01月31日
也許有人認為談「台灣維新」是在幫謝長廷助選,也許有人認為「台灣維新」聽起來頗為抽象。在前文初論台灣維新中,我簡略地從東亞史、文化史、台灣史的角度切入,試作概括性論述。那樣談可能還是略嫌過於抽象(沒人這樣助選的啦)。本文換個方式,從具體實例出發,來思考「台灣維新」是什麼、為什麼、作什麼、如何作。實例正如標題所示:陳定南這位在一年前逝世的偉大台灣人。
Student uniform of University of Helsinki
in 1853. Painting by Severi Falkman
From Wikimedia Commons
上週四(10月19日)傍晚,中天新聞有一則報導關於甫拿下女流本因坊戰冠軍的謝依旻。在念到她的姓名之前,主播張雅琴停頓了一下,然後說「我們就稱他為『謝同學』吧」。這讓我暗笑兩聲。
Dwight D. Eisenh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