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公投投票率(1884–2014)與台灣的鳥籠公投法

Switzerland_Referendum_2006_11_26
瑞士2006年11月26日公投海報。當天有兩個法律複決案,投票率為45%,兩案皆通過。CC SA Benjamin Vander Steen

Le peuple anglais pense être libre, il se trompe fort ; il ne l’est que durant l’élection des membres du parlement : sitôt qu’ils sont élus, il est esclave, il n’est rien…

(英國人民自以為自由,他們大錯特錯;他們只有在議員選舉時自由:選出了議員,他們立即成為奴隸,無足輕重…)

日內瓦人盧梭(Rousseau),1762

最近有一位網友問我,瑞士公投的投票率是否都像2006-2010年期間那麼低。本文針對這個問題,將歷來的紀錄整理出來,附上幾項簡單的分析,最後談台灣的公投法。

繼續閱讀 ►

百年紀念:台灣全島一統格局初成(1915)

Formosa_1901_Davidson
圖一: 1901年的台灣地圖,紅色線是「隘勇線」,它分隔著日本完全控制之地區與原住民領域。”Formosa from the latest Japanese government surveys.” 1901. Map in James W. Davidson,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London/New York, Macmillan , 1903.

Heute dagegen werden wir sagen müssen: Staat ist diejenige menschliche Gemeinschaft, welche innerhalb eines bestimmten Gebietes – dies: das »Gebiet« gehört zum Merkmal – das Monopol legitimer physischer Gewaltsamkeit für sich (mit Erfolg) beansprucht.

Today, however, we have to say that a state is a human community that (successfully) claims the monopoly of the legitimate use of physical violence within a given territory – note that ‘territory’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te.

Max Weber, 1919

理蕃事業到此即為最終良果。永久不忘。

《臺灣日日新報》,1915年1月15日

一百年前被視為應該「永久不忘」的大事在今天好像沒什麼人注意。

繼續閱讀 ►

一九八四,《中英聯合聲明》與台灣(下)

Hong Kong Umbrella Revolution. CC BY Pasu Au Yeung

Men make their own history, but they do not make it as they please; they do not make it under self-selected circumstances, but under circumstances existing already, given and transmitted from the past.

Karl Marx

間奏與伴唱

1983年8月16日,當年的兩大報都在頭版的某個角落擺了一條美聯社發自北京的短訊:中共總書記胡耀邦說,中國要在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胡匪耀邦」的意思即:為期99年的「新界租約」一到期,整個港九地區就必須改旗易幟。

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個「大限」日期不足為奇。但是,當時在這則新聞出現之前,世人只知道中國會在「適當日期」收回香港。《中國時報》因而在標題中說「中共提出確切日期」。《聯合報》所使用的標題則多少帶著不屑的態度:「中共又有一說」。

事情可沒《聯合報》所講的那麼單純。中英兩國派出的代表當時正在談判,中共「匪酋」卻突然從大本營放射出如此明確的訊息。由這個動作,外界不難猜想到:談判陷入膠著,中共想藉由提升層級、拉高姿態來逼迫對手讓步。

那一年的九月下旬爆發了一場港元危機。這個金融事件的政治火藥在八月中旬就已近乎備妥。

那一年的八月中旬,台灣三家電視台之一的華視正在播放港劇《天蠶變》。

繼續閱讀 ►

一九八四,《中英聯合聲明》與台灣(中)

Simla Conference 1913
於1913-1914年間召開的西姆拉(Simla)會議三國代表合影。自圖左至圖右分別是中國、英國與Tibet(西藏)的代表團。清帝國滅亡(1912)後,中國與Tibet實際上是「一邊一國」。在西姆拉會議,Tibet正式以國家之姿步入現代國際法體系。其獨立狀態維持到1951年的《十七條協議》。這一紙不平等條約終結了一個古老王國,也預示了一個流亡政府的誕生。
Source: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從預言到無言

以下這段引文約250字,說短不短,說長不長。您也許會覺得眼熟。

繼續閱讀 ►

一九八四,《中英聯合聲明》與台灣(上)

The_Signing_of_the_Treaty_of_Nanking
John Platt, (painter), John Burnet (engraver), The signing and sealing of the Treaty of Nanking, 20 April 1846. (Via The Anne S. K. Brown Military Collection/Center for Digital Scholarship, Brown University Library)

千萬小心中共的統戰伎倆。他們過去在大陸上以「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口號瓦解了國軍的戰志,現在我們不能再重蹈覆轍。
自從中共對我展開笑臉攻勢後,我基本政策始終不變,這不是我們頑固,而是我們必須堅持立場;立場稍有動搖,中共的統戰必如水銀瀉地,難以抗拒

曾為共產黨員的蔣經國,於中國國民黨內部會議,1984年9月

決定將香港、九龍、新界於1997年歸還中國的《中英聯合聲明》於1984年12月19日正式簽署,如今即將屆滿三十年。這份文件是漫長談判的結果:經過四年的「高來高去」之後,兩國在1983年7月開始正式談判,歷經二十二回合的角力,終於在1984年9月26日簽下草案。

面對中英兩國的談判與最終協議,自稱是「中國唯一合法政權」的台灣統治當局當時如何反應?事隔三十年,想必只有極少數的台灣人知道而且還記得。

繼續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