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日前一天,暫時變換心情,po 一個在台北街頭的發現。
社會
台北市第一殯儀館的最佳歸宿

La mort ferme les yeux des morts et ouvre ceux des survivants.
(The death closes the eyes of the deads and opens those of the survivors.)
看到台北市立第一殯儀館的處置問題因市長選舉而突然變成眾所矚目的焦點,覺得有點好笑。好多事令我覺得既可笑又可悲。
歐洲殺人率降低是因為人口老化嗎

Hélas ! dans la prison, triste sœur de la tombe […]
(Alas! in the prison, the sad sister of the grave […])
Jacques Delille (1738 – 1813)
由於北捷喋血案,死刑存廢爭議再起。日前,我在關鍵評論網讀到一篇文章〈死刑:一條社會掩蓋厄運的遮羞布,剝奪人認領良心的機會〉後,循該站提供的連結找到此文作者的部落格,因而讀到一則關於此文的讀者留言。這則留言的大意是說:「歐洲廢死的國家在廢死後 每十萬人故意殺人率之所以不升反降,是因為『人口老化』。只要一個國家高殺人族群18~40歲的男性所佔的比例越小,每十萬故意殺人率當然也會越低」(標點符號為本人所加)。看起來,似乎有理;但是,這種說法其實建立在以下的預設:歷年來,18歲至40歲的男性犯下殺人案的比例至少維持不墜。這個預設是否符合事實?
廢除死刑是否會使殺人案增加

潘建志醫師近作〈死刑能夠減少殺人案件的發生嗎?〉扼要地介紹幾份學院研究報告。潘醫師所引用的那幾份報告以英文撰寫,對某些想進一步瞭解的讀者而言,不免困難。有鑑於此,我在這裡補充提供幾個國家的近年統計資料。
此處僅處理本文標題所揭示的問題;至於死刑應否存廢,恕我暫時擱著不談。看過台灣一些相關議論,我認為很多人只是在合理化自己所相信的主張,簡言之,就是先射箭、再畫靶。這種浪費時間的事不作也罷;相反地,從實證資料入手,至少有助於釐清某些誤解。
聞蔡詩萍之「成功人生追求的是什麼」

2010年5月4日攝於巴黎奧塞美術館門口
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Don’t be trapped by dogma — which is living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people’s thinking.
Steve Jobs
台北的廣播電台最近頻頻放送一則房地產廣告,代言者蔡詩萍以第一人稱口吻對聽眾說:「成功的人生追求的是什麼?名車、華服,還是精品?其實,您更值得擁有一座百坪宅邸」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