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英國脫歐,憶急救後重返辯論場的密特朗總統(上)

Manching, Manöver Frankreich-Deutschland
法國總統密特朗(左)與西德總理柯爾(右)聯袂出席兩國聯合軍事演習,Manching,1987年9月24日。CC BY Engelbert Reineke, provided by Deutsches Bundesarchiv/Wikimedia Commons.

We beat the Germans twice, and now they’re back.

Margaret Thatcher, 1989年12月8日

A Socialist United States of Europe seems to me the only worth-while political objective today.

George Orwell, 1947年

在2014年的歐盟(European Union)大選前不久,我看了當時新推出的紀錄片Le roman de l’Euro(歐元傳奇),動念撰寫此文,但未完成。英國脫歐公投讓我想起這個第N件未完成稿,將它拿出來,加以修改、補寫。

該紀錄片從柏林圍牆倒塌開始,一路敘述到歐債危機的(暫時?)化解,可謂一部關於歐元的影像版政治經濟簡史。在片中,多位曾於1990年前後在法國權力核心參與運作的人士受訪,披露或證實了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與內幕。較令我驚訝的是發生在當年眾所矚目的一場辯論會的一段電視直播鏡頭外的插曲。那可不是只配作為茶餘飯後閑磕牙的軼事。那場辯論攸關馬斯垂克條約在法國的命運。假如此條約當年在法國被否決,歐盟可能至今仍處於藍圖狀態或被建構成另一種樣子,而歐元可能延遲多年才出現、甚至胎死腹中,如此一來,日後的歐元危機與英國脫歐的故事可能都不會發生,或各照不同的劇本、在別的時間點上演。

以下綜合整理我對那段歷史的認識,不盡然是該紀錄片的內容。

且讓我們先回到柏林圍牆,這段歐洲故事的開頭。

繼續閱讀 ►

歐洲殺人率降低是因為人口老化嗎

Albert_Fish_1903
Albert Fish (1870-1936),美國史上惡名昭彰的強姦殺人犯,不僅多次犯案,甚且吃人。他最後一次犯案時已滿58歲。此人最後在紐約州被判死刑,於1936年坐上電椅。

Hélas ! dans la prison, triste sœur de la tombe […]

(Alas! in the prison, the sad sister of the grave […])

Jacques Delille (1738 – 1813)

由於北捷喋血案,死刑存廢爭議再起。日前,我在關鍵評論網讀到一篇文章〈死刑:一條社會掩蓋厄運的遮羞布,剝奪人認領良心的機會〉後,循該站提供的連結找到此文作者的部落格,因而讀到一則關於此文的讀者留言。這則留言的大意是說:「歐洲廢死的國家在廢死後 每十萬人故意殺人率之所以不升反降,是因為『人口老化』。只要一個國家高殺人族群18~40歲的男性所佔的比例越小,每十萬故意殺人率當然也會越低(標點符號為本人所加)。看起來,似乎有理;但是,這種說法其實建立在以下的預設:歷年來,18歲至40歲的男性犯下殺人案的比例至少維持不墜這個預設是否符合事實?

繼續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