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退市長數饅頭的日子:台美英法日韓之比較

Tokyo
Tokyo Tower,2008。CC BY Lux Tonnerre.

Ils se contentent de tuer le temps en attendant que le temps les tue.

(They are content to kill time while waiting for time to kill them. )

Simone de Beauvoir

當選二十日之後,柯文哲的市府「小內閣」終於成形,等著在五日後上工。大約與此同時,即將卸任的郝龍斌一派輕鬆地跟市政記者們玩「聞腋」。從選舉日到市長交接日,中間相隔二十五日,這樣合理嗎?吳志揚與胡志強連任失敗,等於被多數市民否定;但他們卻可繼續坐在市長位置上,超過三個禮拜。新舊市長交接:這種事有必要等那麼久嗎?

繼續閱讀 ►

一九八四,《中英聯合聲明》與台灣(下)

Hong Kong Umbrella Revolution. CC BY Pasu Au Yeung

Men make their own history, but they do not make it as they please; they do not make it under self-selected circumstances, but under circumstances existing already, given and transmitted from the past.

Karl Marx

間奏與伴唱

1983年8月16日,當年的兩大報都在頭版的某個角落擺了一條美聯社發自北京的短訊:中共總書記胡耀邦說,中國要在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胡匪耀邦」的意思即:為期99年的「新界租約」一到期,整個港九地區就必須改旗易幟。

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個「大限」日期不足為奇。但是,當時在這則新聞出現之前,世人只知道中國會在「適當日期」收回香港。《中國時報》因而在標題中說「中共提出確切日期」。《聯合報》所使用的標題則多少帶著不屑的態度:「中共又有一說」。

事情可沒《聯合報》所講的那麼單純。中英兩國派出的代表當時正在談判,中共「匪酋」卻突然從大本營放射出如此明確的訊息。由這個動作,外界不難猜想到:談判陷入膠著,中共想藉由提升層級、拉高姿態來逼迫對手讓步。

那一年的九月下旬爆發了一場港元危機。這個金融事件的政治火藥在八月中旬就已近乎備妥。

那一年的八月中旬,台灣三家電視台之一的華視正在播放港劇《天蠶變》。

繼續閱讀 ►

前路方艱:得票率過半的民進黨

玉山曙光
玉山,破曉時刻。CC BY Prince Roy

民進黨在今年的選舉不僅取得多數縣市的行政權,也獲得過半數的選民支持。過半?根據中選會公佈的縣市長選舉資料,民進黨的得票率是47.55%;媒體報導大多直接秀出這個數字。然而,此次有五個縣市無民進黨籍候選人角逐首長職務,所以這個數字並不足以代表支持民進黨的選民比例。

正值準備這篇分析時,我在想想論壇拜讀了Comet之大作〈廣義泛綠的「688」:基本盤學派的天王山?〉。個人認為,這個「688(萬)」的數字雖非絕不可能,但民進黨人不宜以這個數值來推算2016年的選舉。為什麼?

繼續閱讀 ►

連勝文所謂的「到了晚上黑壓壓一片」的南港

台北市,南港,2014。

這兩棟大樓位於台北市南港區:是的,就是連勝文所謂的「到了晚上黑壓壓一片」的那個南港。這兩棟都是辦公大樓,黃色箭頭所指的那一列燈光好像是台灣Yahoo的大本營。

我路過此地時,已接近晚上九點。這麼晚,大樓內還有多家公司的職員在上班,或者說,上晚班或加班。人家不是在玩「working stay」,而是辛苦地stay working。

繼續閱讀 ►